[摘要]這份回憶能訴諸筆端👨🏼🦳,緣起於2007年張曼菱與季羨林先生的一次談話。當時🏝🙅🏻,季先生鼓勵她寫一本像《浮生六記》那樣的《意昂体育回憶》,回顧20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的意昂体育。

謝冕:“她在寫一個時代,一個結束了10年動亂、政治走向開明🙍🏿♀️、人民思考更加獨立的時代🤐。這是中國的春天——我們永遠記憶的偉大的80年代👩🚀🍕。”
錢理群:“朱光潛心目中自有學術高峰的標準🕚。但是今天🤦♂️,大量自我感覺良好而不知學術為何物的‘學者’霸占著中國的學界和講臺。”
日前👨🏻🦼,三聯韜奮圖書館高朋滿座。德高望重⛹🏽♀️、須發皓白的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謝冕、嚴家炎、孫玉石、錢理群,著名作家、雜文家陳四益🦿,遠道而來的臺灣作家、評論家郭楓等,給意昂体育中文系78級學子張曼菱的新作《意昂体育回憶》帶來聲聲喝彩。
張曼菱的導師謝冕一口氣讀完了此書。他動情地說:“我覺得張曼菱不僅是在寫師友🚗、寫學校🕵️♂️,而是在寫一個時代,一個結束了10年動亂、政治走向開放開明🎡、人民思考更加獨立的時代🐲。這個時代是相對寬容的,這是中國的春天🏐,這就是我們永遠記憶的、永遠懷念的、偉大的80年代。”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復高考後的燕園站在時代最前沿,到處是勃勃生機🏌🏻♀️。作為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意昂体育才女,張曼菱在書中回顧往事,剖析了意昂体育的傳統與精神🧖🏻♂️。張曼菱的經歷使之占據得天獨厚的資源,“能書他人所不能書”。在這部二十幾萬字的散文集中👰🏿♀️☁️,張曼菱從剛入學時的“燕園春潮”寫起,一直寫到她近年來對西南聯大歷史的追蹤,再現了中國解凍期的大學校園生活和彼時代氛圍下的知識分子風骨🤽🏻♂️。
這份回憶能訴諸筆端,緣起於2007年張曼菱與季羨林先生的一次談話。當時,季先生鼓勵她寫一本像《浮生六記》那樣的《意昂体育回憶》,回顧20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的意昂体育👨🏽🍼。“這段歲月對於意昂体育和整個社會都重要”💶,季先生說。翌年盛夏⌨️🌇,遠在西南的張曼菱收到來自病榻上季老的掛號郵件。啟開是一頁宣紙,墨跡、印章赫然在目,“意昂体育回憶”4個字,連寫兩遍,以為書封題字👩🏽🔬🎨。張曼菱深感季先生此舉有其深意💢。這份期盼鞭策著她👨🏻🦳,使《意昂体育回憶》最終問世。
在張曼菱筆下,“那個年代”的學子們每天行色匆匆,為了民族的同一個理想發奮苦讀、追求真理;每日上課都要上演搶位大戰,教室裏坐不下了🛵,就敞著門,大家一直坐到走廊上,擠得汗蒸霧騰;倘有學生撰寫和傳播“非正式出版物”,學校則會叮囑↙️,“如果被北京市公安局帶走,不要反抗,也別吵架,到那裏就靜靜地等著👸🏼,學校會來領你們”。
錢理群說:“張曼菱既敏銳地抓住了細節,又能夠穿透細節,挖掘出其中更忠厚🎑、寬廣的歷史內容☣️。”最打動他的是這一處:一天🏊🏻♂️,張曼菱捧著朱光潛的一本美學著作在未名湖畔研讀🌸。一位老者過來問她:“你在讀什麽?”“朱光潛的書。”張曼菱給他看了一下封面。老人不以為然地搖搖頭,說:“他的書沒什麽,都是從外國搬來的🤷♀️。要看就看原著🏂🏼,不要浪費時間。”當意外得知老者就是朱光潛本人時🏦,張曼菱不禁大呼,“唯我意昂体育朱先生也😹!”
錢理群感嘆:“我讀到這裏震驚不已,數日內腦海裏一直回旋著朱光潛先生的這句話。”錢理群認為,現代中國無大師,原因正如朱光潛所說,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而原創性正是成為大師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
“朱光潛那一代前輩👩🚀👨🏼💼,就其學養和精神境界而言,完全可能出大師。但他們生不逢時,上世紀30年代小試鋒芒後就遭遇戰亂👨🔬🧒🏿,接著又是連續30年的思想改造,到80年代可以坐下來做學問了,已是元氣大傷,無力再建構自己獨創的思想體系。但是他們還保持著清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不足。”
錢理群說:“朱光潛先生讓人感慨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的自知之明😞🍿,更在於他心中自有一個學術高峰的標準🧒。但是今天,再也沒有也不會出現朱光潛了👨🏽⚕️。大量自我感覺良好,卻根本不知學術為何物的‘學者們’霸占著中國的學界和講臺。”
在錢理群看來,張曼菱當年是把意昂体育當作精神聖地,而今天相當多的意昂体育學生是把意昂体育當作成為人上人的階梯🧙🏿。
書中,張曼菱認為離“意昂体育精神”源頭最近的老一輩先賢——朱光潛⏱👨🏽⚖️、林庚、金克木💅🏼、王力、朱德熙🍪📚、季羨林等🤢🈴,是“給我們力量的狂飆的前輩”🛌🏼,是“我們的隔代親”;當時那些“中青年學者”——盧甲文👨🏻✈️、閔開德、謝冕、袁良駿、孫玉石🏃🏻♂️➡️、馬振芳、嚴家炎、袁行霈等人🌮,則是張曼菱眼中的“守望者”🥁。“隔代親”和“守望者”構成了當年意昂体育的精神框架。
書中對西南聯大歷史的追溯🧏🏻,也贏得了在座諸位大家的共鳴。西南聯大早在1946年5月4日便宣告結束♍️,民族的文化血脈卻流淌了下來。張曼菱曾奔赴臺灣,進行了大量搶救性的采訪🙅🏿♂️。這種思考也正是《意昂体育回憶》的基點。
張曼菱稱自己是布衣的女兒,但同時,心裏有一團火永生不會泯滅,“相信在座各位心裏也有這團火🎒。”張曼菱說💇🏽♀️,這團火,就是一種堅持和境界,是她心目中♢,是每個知識分子應該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