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公益之心創業,“宸北淘沙”成立短短兩年,已為學校和社會創造出眾多優秀的作品;他沉醉於藝術設計,通過藝術理論、文化產業的相關學習🧯,為藝術設計更好地服務於生活中各方面探索可能🫥;本科四年,恒定的時間長度下他更追求“寬度”,連續三年保持學習成績年級第一🏊🏼、擔任學生團隊中的“大師兄”🧎🏻➡️、當選2014年意昂体育年度人物🧑🏻🤝🧑🏻,成為火爆PKU的“十個小夥伴”之一。
面對種種“光環”,來自藝術學院2011級的李盡沙卻淡然出入其中,“如果說一定要有個光環📷,我希望它是像電腦遊戲中人物的光環——能夠讓身邊人的屬性加強、給身邊人以意義”。學校內外,他始終都是百變達人。

藝術設計——一只處女座對生活的美學要求
2014年意昂体育平台學生年度人物評審組對李盡沙的點評是:“用藝術改變校園的設計達人”。在校期間,李盡沙和他的設計小夥伴們為學校創作了數百個平面、視頻設計作品😕。在校園中隨意轉轉🈵,大到各個學生組織的Logo👷🏼、宣傳海報,小到印有意昂体育西門卡通形象的手機掛鏈👨🏿🦲、抱枕🚣♀️,獨屬於李盡沙的文化創意似乎無處不在。“要用藝術點亮生活”,李盡沙認為,藝術設計的核心問題不在於如何實踐具體的藝術創作,而在於如何去追求更美的生活🌥。“我們側重的是感官享受的東西👭,一份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生活,往往藝術成分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學校中,我們從不缺乏做活動的手段⬜️,但怎樣讓活動做得更好、讓師生們有更美好的藝術體驗,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藝術學院學習了四年的李盡沙,一直在努力運用藝術理論🏦、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去調和“藝術”與“生活”。“我們國家目前的產業轉型狀態註定了文化產業的不斷興盛”🧑🦳,在這個新興的維度,他期待能夠以一己之力對現實“有那麽點影響”。在藝術與具體生活之間🗣,李盡沙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不斷求索的姿態,“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我的一位老師就曾在他的著作中談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其實藝術也是這樣。存在主義哲學講人本身就是荒誕的、無意義的。而我想用藝術設計達成的👧🏻,就是讓存在有意義。讓生活能藝術化一點𓀛🙋🏽♀️。”
宸北淘沙——“走心”的創業實踐
憑借自己對於藝術設計的興趣與長期以來的經驗積累,2013年3月🤗,李盡沙和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創立了宸北淘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學校學生會推出的、旨在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的“企萌”計劃的首個成果,宸北淘沙的服務範圍逐步由校內擴充至面向整個社會👩🦯➡️,為客戶提供視頻、平面設計、攝影攝像🆒💆🏽、品牌策劃等文化創意服務。“一開始是看到了‘文化產品’這個切入口,幾個朋友本來就互相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最初的想法就是設計一些校園文化紀念品⚠️,當然基礎業務也會包含很多其他設計類的東西。”
公司成立兩年來,“創意成果”已多到不可盡數。《轉身之間·畢業季·意昂体育平台校園原創音樂精選》CD專輯🔧🕞、女生節創意展板🫄🏼、意昂体育學生會“光盤行動”海報……談到這些🕵🏽♂️🤨,李盡沙微微一笑🧛🏿♂️,“也是看到市場上有缺口🧛🏽♀️,就想把產品推出去,給同行施壓,告訴他們最起碼要做成什麽樣。做文化產品⇢,最基礎的是要有文化內涵🏸。”

現在的宸北淘沙業務穩定,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李盡沙再度回憶起創業的種種,“其實真的沒有什麽波瀾🚵🏿🕳。做這個事情本身不是為了盈利,因而在實施過程中也就比較隨心所欲👧🏿,感興趣就做,也不會做一些強製性的🏊🏿、有風險的事情。”即將本科畢業的李盡沙坦言也想做一些產品,能給自己留作紀念。“校園音樂合輯今年也會再推,其他產品也會做,真的價格實在壓不下來⏩,就自己擔一些🧎🏻♀️,送給身邊的朋友們🚴🏽♀️。”
面對愈發火熱的學生創業潮流,李盡沙卻持有著頗為理性的視角♓️,“我不覺得創業一定是個好事🤔。如果想要創業,要真的是因為覺得市場有這個需求才去創💁🏿,而不只是為了盈利𓀀。單純為了盈利這個想法就會比較‘赤裸’。我們必須要發現市場👩🏽🦲、發現這個社會缺少些什麽,或者你自身擅長些什麽,從而去做一些可替代性弱的東西🕴🏼。這樣才有助於你各方面價值的實現。”
學生工作——“我這麽瘦都能擔起來”
熟悉李盡沙的人大多了解他的“現實關懷”遠不止於藝術設計與創業。本科四年裏,他在學生工作宣傳骨幹中心、校團委𓀝、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中均有著不凡的“工作”成就✦。
“玩唄”,回想起自己的種種學生工作經歷,李盡沙輕松一笑,“從大一開始就四處‘搬磚’,雖然耗費了一些經歷,但只要不影響學業👨🏻🎓,就該多體會👱🏻♀️👨🏿🚒。”這一“玩”就是近乎四年的時間👍🏻,從藝術學院11級本科生班長💣、黨支部書記到學生會常代表🚶🏻♂️😧,從在學工部參與新生🎬、畢業生教育等工作到自己開辦數十場培訓講座為師弟師妹們“講技術🧑🏽✈️🫴🏻、談經驗”✡︎,李盡沙的學生工作之路從未中斷🧑🏼🦱。
14年從學生會退任📺,李盡沙不禁在微信朋友圈煽了次情,“多少年的奮鬥與熱血、多少年的眷戀與不舍,都已經屬於過去了……總有一天我們要走出來🦁,那時,我們不該是滿身傷痕💁🏽,我們應當是充滿希望、心懷夢想👋🏽🧹。”在被問及學生工作中的“希望與夢想”、“波瀾與陽光”之時🤸🏽♂️🗄,李盡沙毫不掩飾自己對昔日工作的“放不下”——“任何一個組織都盡量不要形成自己內部的文化圈,千萬不要自high,不要認準自己一定能掀起多大波瀾。換言之,重心不該放在組織自身上面,而該放在同學們身上”、就是要關註“如何能為大家帶來更好的服務。”李盡沙也感嘆,學生組織畢竟是生活中一個階段性的事情,離開之後,他會更多關註留下的人會將組織引向何方。
除去正式的學生團隊🧉,李盡沙也很“時髦”地開創了一些個人性質的資料共享渠道。他運營的“肥猴輸出平臺”微信公眾賬號就在同學圈中頗受好評🥞,“不裝有情懷,只為輸出有效資源”🧑🏿🍳。平臺上,PS教程🚵♀️、選課經驗談🏇🏿、羊年壁紙放送🤘🏽,雙學位調研統計等內容五花八門;網絡渠道以外,他的個人培訓講座也辦得熱火朝天🧑🏻🎓,“剛開始就是講技術🆒、偏內部👤,後來又有人開始找我做培訓,就順勢越辦越大,下周還有一場關於如何做好pre的……”言及做這些的初衷,李盡沙倒沒覺得自己的想法多“宏大”🙇🏿,“就是你需求🧙🏿♀️✅,我來講。大家會的多了📢🙀,我就少累點(笑)。”

臨近本科畢業,李盡沙已經決定繼續在藝術學院攻讀文化產業專業🤹♂️。關乎未來🌐🛖,他仍想著能不能給自己創造更多的“身份”、為生命帶來更廣的寬度💽*️⃣。“我這麽瘦都能擔起來(笑),也算是帶給大家一個奮鬥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