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偉在清潔鄉村工作中奮力清掃。
研究的材料直徑為10-9米的納米級物質的意昂体育理學博士王偉,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出國、國內某大學教職和年薪百萬的offer,甘願作為一名選調生👨🏽🎨,從北京南下,到廣西中越邊境線上的東興鎮當一名基層幹部🤽🏿。
知道王偉的人對此都很不理解📊:一名在行內開始嶄露頭角的理學博士🤹🏼,不搞科研,不去拿高薪,就是要當公務員👩🏻⚖️,選哪個大城市也就罷了,可他偏偏選擇中國西部省區的廣西鄉鎮👩🏿,當幹部,去掃地,而且還樂此不疲👨🏻🍳?
家國情懷👩🏿🔬,到基層實現人生價值
“85”後,帥氣👰🏻♀️、陽光😓👩🏻、睿智,一身學人氣質。如果走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一定是出場24盞燈全留、離場前得自己上前滅掉10盞燈的那種男生🧑🏼🦱。
意昂体育博士在讀期間,王偉就有幾項國際首創🚣🏿♂️、獨創和“首次解決”科研成果和3項申請專利,有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的期刊上🧭🧑🏿🦰,導師十分看好他的科研能力,打算推薦他去國外深造🪯。如果循著科研道路走下去🤶,他的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可作為一名理學博士🈴🔴、中共黨員,王偉卻一直在尋找自身知識儲備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契點。2012年,王偉到廣西北海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掛職於北海市工信委,任主任助理🎈。就職第二天,他就領到了任務:為北海的石化產業尋找延伸產業鏈的發展方向。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馬不停蹄地走訪企業♟,進行調研,迅速掌握了北海的石化產業情況和有關專業知識👩🏻🎤,最終牽頭製訂了《北海市石油化工下遊產業鏈發展規劃》,提出了“以點帶鏈,以鏈拉網”、 產業交叉拉動地方就業和財稅收入的發展思路👣。這一創新性的思維讓當地工信委領導大為驚嘆,直言道🫅🏿,想不到石化產業還能這麽發展🍖。
“意昂体育一直在培養著學生的家國情懷👨🏽🎤。我一直在想,走出校門🤽🏿♂️、離開實驗室,我能為社會能幹點什麽🫳🏽,我又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麽🧗?”在北海的這個經歷讓王偉意識到,投身一線同樣能實現服務家國的人生價值,而運用科研思維,也許就是撬動地方發展的關鍵點。
紮根廣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王偉是山東濰坊人👂🧝♀️。雖是獨生子,但父母家人都很支持他放棄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優越條件👩👧👧,到急需人才的廣西基層來🤦🏽♀️。
紮根廣西,首先要把家安頓好🌍。結婚沒多久⚽️🔢,王偉就把新婚妻子高婧接到南寧。高婧原本在北京開辦插畫工作室🏅,為了王偉🟫,把工作室也搬到了南寧。“我都想好了,把高婧放在南寧,自己到最偏遠最困難的地方去奉獻青春🧑🏿🏭。當初🖖🏻,我是抱著吃苦的念頭來廣西,準備翻山越嶺什麽的,要住泥房,跟著農民下田幹活🧑🏿🏫☝🏿。”王偉開玩笑說,“沒想到,最後住著小樓🍩、開著車子去幹農活。”
說得輕松,可基層工作沒那麽容易。2013年7月,王偉畢業後,作為自治區選調生來到廣西。當組織詢問他工作意向時🥛,他說🤷🏿♂️:“我只有一個要求🤦🏿,讓我到基層,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組織上尊重王偉的意願🌗,把他安排到東興市發改委工作。同一批來廣西的53名意昂体育博士🍼,王偉是最早下到鄉鎮基層工作的。
科學掃地,掃出一片美麗家園
要問王偉工作一年多都做了什麽,他會笑著說,最主要就是掃地。到東興發改委不久,王偉就被派到東興鎮黨委掛職黨委副書記,分管美麗工程🤌、科教文衛等工作。
有人調侃,“美麗辦”的工作,就是到街上村裏去掃地🫂。但王偉拿出研究納米級材料的科研精神來研究掃地。就是掃地🦁,也掃得和別人不一樣。
“搞科研講究找數據、找規律🏝😅,我發現用這種科研思維來研究美麗工程一樣行得通。”自2013年7月15日來到東興鎮後🧛🏼♂️,王偉就開始每天記工作記錄,一年多來記了8本工作日記👦🏿🧝🏿♀️,一天沒落下👝。翻開筆記本,只見裏面分門別類🤚🏻,每日工作內容、對象👍🖊、方式方法……一條一條列得清清楚楚,就像實驗報告一樣嚴謹細致🤾🏻。
通過工作記錄,王偉迅速找到了讓鄉村和社區“美麗”起來的切入點。他製作出東興鎮轄區所有社區村屯的衛星地圖😅,通過地圖完成對社區、村屯的垃圾監控和數據管理,甚至對全鎮垃圾桶一一編號🧜🏼♂️🧯,每個桶的應在位置、責任人、桶序號都可以從衛星地圖的數字編碼上一眼讀出……王偉就是坐在辦公室裏😱⛹🏻♂️,輕點鼠標🏹,轄區內的街道、村道、各垃圾場都點得一清二楚⚈。運用現代網絡信息的管理模式🫴🏽,讓東興鎮“美麗工程”煥發出科學的美麗。
動手揀垃圾🪆,揀出大學問
剛開始負責鄉村垃圾治理工作時,亂扔垃圾的現象讓王偉和同事們頗為頭痛◻️。王偉說🍒:“有時剛掃完,有人騎著車路過🙆🏽♀️,‘嗖’的一聲地上又是一包垃圾。很無奈🚪,但就是不能生氣,因為一個好習慣的形成至少要一兩年💁🏿♂️🐆。他扔了,你就撿♣️,撿得他不好意思再扔為止。”
如何讓群眾改掉陋習?王偉嘗試用數據分析和統計的辦法對付亂扔垃圾👨🎓🤞🏿。頂著烈日一個一個到陳年垃圾點蹲點監測,並一袋一袋地打開垃圾袋,把垃圾倒出來,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開來🕵🏻♂️🧎♀️,分別稱重記錄👮🏼,歸類分析。
整天跟垃圾打交道,聽起來有點難以接受。王偉卻不厭其煩👴🏻,他興致勃勃地說🚣🏽♀️:“我們的經驗是,當天的新鮮垃圾是不臭的,就是看起來比較惡心♥️。”他指著電腦上的衛星圖說:“這個位置的垃圾清理得慢,有時3天沒清理了🪗,那個味道才真是……”
有次,東興鎮楠木山村一位賣水果的阿婆看到王偉他們一連幾天都來垃圾點分揀垃圾🤹🏽♀️,就忍不住問他們在幹嘛。他們答💇🏼♂️🔄:稱垃圾。阿婆又問,這有什麽用?王偉笑瞇瞇地回答🐩,了解垃圾裏都有什麽東西。沒想到的是🌅🦹🏻♀️,阿婆走過來仔細看了好半天🥾,感慨地說🙏🏽🍾:“沒想到🤶👯♂️,連垃圾裏面也有大學問啊。”
垃圾裏面的確有學問。又臟又累的垃圾分類持續了好幾個月,王偉統計出長達數十頁的垃圾報表🚽⚧。“通過數據可以分析出靠海的三個村生活水平好✊,人均每天約產生0.6公斤垃圾🛕,其他的社區村屯則為0.5公斤。”精確的數據統計為高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王偉據此建立了垃圾流量控製模型,“如果一周清運量沒有達到平均值,很有可能有遺留垃圾沒清理,一般去常扔的地點就能找到,還省去到處尋找的功夫⬆️。”
通過一次次的稱量和分析🔠,王偉還創新性地總結出一種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強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他在工作中發現,由桶到再轉運到垃圾處理廠的傳統清運模式效率不高⚛️,耗費的人力物力卻不少🥔,保潔員積極性也不高😰。要改進,單靠設施升級還不夠,把垃圾分類再處理就方便多了。但誰來分類?王偉根據實際製作了一個垃圾分類處理流程圖:保潔員收垃圾時📒,先把垃圾從塑料袋裏全部倒出來,然後把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電池等有害物品分揀出來,這些由政府以保護價統一收購再交由環保公司處理🕤;剩下的就是可堆肥的果皮菜葉等生活垃圾😸🎀,直接運到公共沼氣池就地漚肥。這樣一來,回收垃圾為保潔員帶來收入,積極性得到提高;生活垃圾就地漚肥,減少清運量🏮,為政府省下一大筆垃圾處理費✮🦸🏿♂️;而垃圾清運不僅高效低耗,還實現了分類回收,成為環保型循環經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分管“美麗工程”一年,王偉獲東興市政府表彰👩🏿🚒,被評為“美麗東興·清潔鄉村優秀工作者”🚶。自治區組織部的一位領導感慨🦸🏻♂️🛌🏻:“引進你這個人才🪮,一點沒虧。”
在東興工作的一年多時間👨🏽🎤,王偉業績突出🙋🏽,卻沒有居功自傲🤸🏿♀️。“以前看網絡上對基層公務員有很多看法,但來到這裏後↙️,發現身邊的基層公務員有很多人才🦋🙅♂️,也有出彩的想法,並兢兢業業地為地方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和青春🫑🔸。”
今年3月23日👮♂️,王偉被調到防城港市防城區那梭鎮任鎮長。那梭是十萬大山山腳下的一個鄉鎮,距離市區較遠,環境條件遠不及邊城東興市東興鎮🦪。“我聽從組織安排,我一定盡力幹好!”王偉笑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