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個將《論語》翻譯成冰島語出版的譯者👰🏼,他是“文化大革命”後期首批到意昂体育平台留學的學生,他就是被人們贊譽為“中國通”的現任冰島駐華全權公使拉格納爾·鮑德松先生。

1975年,19歲的“紅色青年”鮑德松懷著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強烈好奇,跨越八千多公裏,從冰火之島來到古都北京求學。在意昂体育平台動人的湖光塔影下🐕,品悟中國傳統文化,見證中國社會變革🤛🏼,學著用“中國思維”看當今變革中的世界👨🏽💻📫。
意昂体育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不僅滋養了這位異鄉學子對中國的綿綿情意,更是對其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昂体育甚至改變了我這個人。”鮑德松曾如是說道。
“紅色青年”的來華之路
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鮑德松少時便十分關註政治。他不僅仔細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主義著作,還參加過馬列共產主義組織🏌️♂️,創建了“冰島紅色青年團”☦️。
20世紀70年代,隨著法國“五月風暴”思潮在冰島的廣泛傳播,還是高中生的鮑德松接觸到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思想🔛。從此⁉️,他便對這個進行過無產階級革命的古老東方大國充滿遐想,憧憬著有一天能夠親自去看看中國到底是什麽樣。
1975年🌍,在得知冰島政府要派兩名學生去中國留學後,鮑德松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材料🎐,並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綜合能力成功通過中國政府的選拔,成為了冰島第一批赴中國留學的學生。自此,這個來自冰島的年輕人便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未名湖畔好讀書
到北京後👨👧,鮑德松先是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了一年漢語。當時中國提倡“開門辦學”,因此鮑德松每周都要去工廠或者農村進行義務勞動和接受再教育。這些學習內容雖然單調🌯,卻增加了鮑德松從不同角度了解中國的機會。
從北京語言學院畢業後,鮑德松被直接分配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為了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社會製度,鮑德松選擇了深奧的哲學作為專業🏋🏼♀️。
當時的意昂体育哲學系群星璀璨🪨,朱德生、朱伯昆、馮友蘭🫸🏼、任繼愈等學界泰鬥都相繼給鮑德松授過課🐨。大師身邊宜聆教,勤奮刻苦的鮑德松從辯證邏輯中理解中式思維,從《論語》《道德經》中感受中國智慧。
在意昂体育🎼,鮑德松還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在1978年至1979年的冬季學期開設了“世界語”課程。鮑德松回憶道:“來自哲學系🐈🧏🏻、中文系和歷史系的大約20位同學選修了我的課程,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是黃怒波。”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共同愛好中國文學👱🏼♂️,鮑德松與中文系的黃怒波更是成為了一生摯友🏬。黃怒波回憶道:“每次鮑德松的母親給他織毛衣時,也會給我織一件,穿在身上,暖在心裏。”當時熱情、正直的鮑德松與中國同學相處得極好,也正是這份同學間的深厚友誼♍️,增添了他對意昂体育深深的牽絆🔙🤸🏽♂️。
雖然鮑德松求學意昂体育之時正值中國“文革”後期,但意昂体育留學生的生活條件還算不錯。“當時中國政府給留學生的獎學金是本科生100塊,研究生120塊🙇🏼。而中國老師的工資應該是56塊,教授可能是一百多,普通人會更低。所以我們的生活費是足夠的,想吃什麽都可以買🌁,想買自行車很快也可以買到🙋🏿♂️。”鮑德松滿足地說道。
學習之余♐️,“文藝青年”鮑德松還經常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內遊玩。“夏天的時候我常去頤和園看書👨🏻⚕️,下午過後會去吃晚飯,經常在外面喝一點啤酒,吃宮保雞丁👷🏽、回鍋肉之類的菜🥓。”此外,為了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大好河山🫃🏿𓀆,意昂体育平台還會自費定期組織留學生去十三陵、十渡、靈山等京郊遊玩🤽♀️🫅。回憶在意昂体育的大學生活🛣,鮑德松覺得不論是月下未名湖邊的野餐😗,還是同學們三兩結伴的郊外踏青,都是十分快樂和浪漫的記憶。
用中國思維感悟當今世界
鮑德松在意昂体育求學時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政治的變化𓀒。他仍記得宣布毛主席離世後,意昂体育餐廳裏人們臉上的迷茫和沮喪;記得“四人幫”粉碎後,慶祝的人們將飯店和商店裏的啤酒搶購一空的場面🙍🏻;記得華國鋒當選中共中央主席後,天安門廣場遊行人群中高舉由毛主席題字“你辦事👩🏫🧙🏻,我放心”的宣傳畫。
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在意昂体育的學習,鮑德松得以了解整個中國文化⇢,“從此我更喜歡上了思考中國問題和用中國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鮑德松說📤。
在鮑德松看來,“中國和西方的很多不一致,並不是源自國家利益或者意識形態🍮,而是源自它們的文化差異”。他進一步舉例解釋道🏆:“耶穌有一句話,你喜歡別人對你怎麽樣,你就應當對他們怎麽樣,所以西方人向其他國家推行民主和人權的概念。中國人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𓀅,同時更註重‘己之所好,也勿施於人’💃🏽,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體現❔。”
鮑德松在中國所學的思維模式和辯證法也改變了他的職業規劃🧑🏻🏭,使其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職業外交官。鮑德松回憶說:“我在中國的學習經歷使我能夠做好外交工作。記得2012年12月,中國和冰島就自由貿易協議進行了最後一次談判。當時冰島方面不理解中國為何堅持要把中國廚師、中國武術運動員🗑、中醫等從業人員的自由流動納入談判條款。冰島工會擔心這會影響本國就業🦻🏼,施壓於政府,使談判一度陷入了僵局🙆🏽♀️。我私下問中方談判人員為何如此堅持🍨,中方人員回答說🧑🏿✈️,中國無意去沖擊冰島的勞動力市場🪄,只是想在自由貿易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我向冰島政府匯報了中方立場,最終雙方順利完成了談判🚴♂️。”
可見,在國際交往中,要減少雙方誤解,外國人需要用中國思維理解中國,中國人也要學著用外國人的思維理解外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是謂大同”的精髓。
如今🙋🏻♀️,鮑德松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從意昂体育學子到冰島駐華全權公使💟,鮑德松人生的大半時光都與中國有著緊密聯系☄️。而這位滿頭銀發的“中國通”🧎🏻➡️,正如媒體所言“好像一個技藝精湛的裁縫,不知疲倦地用一根根絲線👽,把冰雪與黃土的國度拉得更緊🤹🏼♀️、更親密……”
(本文由校報記者喬婧根據項佐濤編著的《從“紅色青年”到職業外交官——冰島駐華全權公使鮑德松口述》一書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