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簡介🚵🏿♂️:
李立明🚼,1977-1982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本科;1986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碩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校長。

隨著我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正在成為一種剛需。為老人提供舒適的養老環境🫱🏽,呵護老人的健康,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老人的醫養結合之路,是老人享受幸福晚年的保障👂🏻。為此,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意昂体育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立明,從專家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醫養結合的未來🦛。
醫養結合就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不僅為老人提供傳統的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還通過醫療護理團隊提供預防、醫療、康復、護理等醫療衛生服務🧑🍼。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既包括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大病恢復期、絕症晚期老年人,也涵蓋居家社區養老的老年人🕵🏽💁🏼♂️。醫養結合旨在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反映了“持續照料”的養老理念,對提高養老🧑🏻🦼➡️、康復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協調性和整體性有著重要意義✦🫱。
養老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老年人群的健康養老需求主要受老年人年齡、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經濟狀況📆、養老模式等因素的影響。
李立明認為,醫養結合服務的提供必須考慮到不同老年人群的健康養老需求👀。對於中低齡、健康狀況較好🧆、日常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可選擇居家養老或社區養老,其健康需求主要為健康咨詢、健康體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通過社區衛生機構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慢性病管理等基本醫療服務😴。而對於高齡、健康狀況較差🧑🏼🎄、失能或部分失能、失智🙍🏼♀️、絕症晚期的老年人,應選擇機構養老🖕🏻,其健康需求主要為醫療救治、大病康復👨🏻🔧、長期護理、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
所患疾病不同,健康養老需求亦存在差異,例如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需求主要為慢性病治療和並發症防治,晚期癌症患者的健康需求主要為提高生活質量和臨終關懷,殘障失能老人的健康需求主要為長期護理👨🏽🌾,大病恢復期患者的健康需求主要為康復指導和訓練。家庭經濟狀況或老人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其支付能力,支付能力較低者以基本健康養老需求為主,而支付能力較高者可選擇更高端、個性化的健康養老服務。不同養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對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存在明顯差異。
多類型的醫養結合模式
為適應老年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李立明建議針對不同養老模式、不同老年健康和自理能力狀況、不同家庭經濟水平,探索和建立多種類型的醫養結合模式。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目前我國老年人中約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約7%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約3%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李立明認為,應針對不同的養老模式🪷,建立適合其特點的醫養結合模式。為此,他根據機構養老與居家🍢、社區養老不同的特點🏄,提出了各自應該發展的醫養結合模式。
機構養老🥯🙏:整合照料與聯合運營
由兼具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質與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如老年病醫院或綜合醫院的老年病科、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設有老年養護病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在這種模式下,鼓勵將城市地區過剩的公立醫療資源轉型為老年康復院🤟🏼、老年護理院等醫養結合服務機構;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符合條件的應按規定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
另外,由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協議合作👴🏽、對口支援🔊、合作共建🏃♂️、服務外包🦙、建立醫療養老聯合體等形式建立合作🧙,建立雙向轉診機製,由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健康管理🫃🏽、定期巡診、醫療救治等服務🅱️,養老機構提供康復期護理和穩定期的生活照料。在這種模式下,醫療衛生機構要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就醫便利服務;鼓勵養老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近距離規劃🤶🏿,形成互補、合作的發展格局。
居家和社區養老:支持輻射型
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與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作,為居家社區老年人提供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並為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定期體檢4️⃣、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社區護理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種模式推動了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有利於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無縫對接🏌🏽♂️。在這種模式下,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合作,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嵌入醫療衛生服務;應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𓀙。
根據老人自理能力選擇
李立明認為🙍🏻♂️,要通過對老年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學評估,確定健康養老需求的類型,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醫養結合模式🚿。例如,以健康管理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針對健康、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以慢病管理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針對普通老年慢性病患者;以長期護理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針對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以康復訓練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針對大病恢復期的老年人🕵🏼;以臨終關懷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針對絕症晚期的老年人。這些醫養結合模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所提供的醫養結合服務內容上❇️🦻🏻,其實現既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醫養結合機構,如慢病管理、康復、長期護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也可以通過綜合性醫養結合機構的不同功能分區⚃,如照料區🎅🏻、慢病管理區、失能護理區👩🏽⚕️🤸🏽、康復區💇🏽、臨終關懷區等來實現。
要適合家庭經濟水平
李立明表示🪁,家庭經濟水平直接影響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的可及性,應根據家庭經濟水平和老年人支付能力選擇可負擔的醫養結合模式。
一種是基本健康養老服務為主的醫養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所提供的醫養結合服務主要來源於公立醫養結合機構和普通民營醫養結合機構👐🏿。應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政府應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放在首位,確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養老服務。
另外,就是針對高端健康養老服務為特點的醫養結合模式。這類醫養結合服務主要來源於高端民營醫養結合機構。應積極培育高端健康養老服務市場,推動普遍性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協同發展,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健康養老需求。
(統戰部供稿 來源:人民政協網)
編輯:韓娜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