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簡介:韋建樺,1965-1970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西方語言文學系本科;1983-1985在意昂体育平台經濟學院進修班學習;中央編譯局原局長;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但其也不可能不帶有時代烙印,我們要科學對待和有效利用這個精神資源……
價值觀如同一棵樹,深深地植根於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由於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然各具特色。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價值觀的民族性體現著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氣質。因此,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都必須同自己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自己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同老百姓的迫切願望和人生追求相交融。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創造了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然而,傳統文化畢竟是在古代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政治製度下孕育產生的,在世界觀、歷史觀、國家觀、文化觀、倫理觀、審美觀等各個方面,不可能不帶有時代烙印。如何科學對待和有效利用這個精神資源,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我認為,我們需要在以下兩個層面為解決好這個問題進行努力。
首先是梳理和鑒別。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同時又繁蕪叢雜。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進行辨析。中國古人常說:“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呂氏春秋·慎行論》)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一方面,我們要摒棄歷史虛無主義的做法,珍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瑰寶,挖掘和闡發其中的民胞物與和天下大同、為政以德和民為邦本、憂勞興國和逸豫亡身、講信修睦和修辭立誠、格物致知和經世致用、和而不同和守正為心、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慎思明辨和身體力行、惟精惟一和允執厥中、革故鼎新和與時俱進等一系列價值理念,講清楚這些思想的發展脈絡和時代價值,講清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這些思想精華的繼承和發展,講清楚我們的祖先歷經磨難而始終堅守的這些價值理念既是中華民族之魂,又是先進文化之源,是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沃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通過有理有據的分析,揭示古代文化遺產中包含的封建意識、人治傳統、宗法觀念、階級偏見、性別歧視、迷信思想等因素,講明其歷史成因和消極影響,尤其要關註這些因素在現實生活中的頑強表現,指出它們對當代人思想的熏染及其危害,闡明辨別是非、抵禦侵蝕的意義和方法。
總之,只有堅持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只有避免盲目崇拜、守舊泥古,才是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後代負責的科學態度,也才能真正體現對歷代思想先驅的理解與尊重,因為在理論、文化和學術上辨別良莠、分清瑕瑜、披沙揀金,正是中國古代傑出思想家對後人提出的嚴肅要求。
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和鑒別,是一個價值評判的過程,這個過程關系到中華文明能否長盛不衰。唯物史觀為這種梳理和鑒別提供了衡量的尺度。我們要運用這個科學的尺度,通過仔細地梳理和鑒別,清醒準確地認識究竟什麽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什麽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誌和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什麽才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容的中國文化要素。
其次是轉化和更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著中國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使我們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的精神世界,包括高尚的家國情懷、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純真的道德操守。然而即使是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歷史的局限性。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我們同時也應當看到,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依靠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而存在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不僅束縛了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變革,而且阻礙了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至使近代中國陷於停滯狀態,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變成了一塊“活的化石”。落後的生產方式、腐朽的政治製度、長期的封閉狀態和停滯的社會生活,對近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陷於封閉、昧於時勢、安於現狀、慣於因循、耽於幻想甚至甘於自欺的現象,就是這種負面影響的突出表現。這也是中國在鴉片戰爭後日漸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證明,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一方面以其積極成果為振興中華提供精神的滋養與動力,另一方面又因其陳舊因素而產生束縛思想的消極作用。今天,在我們的文化遺產中,即使是那些精彩的傳統理念也明顯地存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社會治理不協調、不適應、不一致的問題。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這個概念,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尚書》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到孟子標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再到《史記》論述“製國有常,利民為本”(《史記·趙世家》),直至宋代儒家呼籲“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朱熹《四書集註》),明代儒家提出“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於正”(王廷相《慎言·禦民篇》),在中國數千年以儒學為主導的政治文化中,民主性的精華確實是代代相傳,熠熠生輝。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古代那些具有民主精神的思想產生於奴隸製和封建製時代,它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終極目標和實現途徑、具體措施和依靠力量,都反映了特定時代和特定階級的要求,同我們今天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既有歷史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我們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直接搬用古人的理念和方法。為了使這些思想遺產真正成為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資源和財富,就必須對它們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更新。
所謂轉化,就是對那些確有價值的內容加以改造和揚棄,使自古流傳的民本、德治、勤政、守廉、任賢以及仁愛、孝悌、忠恕、禮義、中和等一系列價值範疇體現新的時代精神,契合當代中國發展的要求。所謂更新,就是充分運用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積累的新經驗,合理借鑒各國人民在文明進程中創造的新成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這種創造性轉化和更新的過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吸收科學理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從而升華為新的民族靈魂的過程。這是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對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轉化與更新,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全民族的不懈努力和長期積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是總結百年來的歷史經驗與深刻教訓,自覺擔當起承前啟後的重任。
為此,我認為可以啟動和實施“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更新”的國家工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一系列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為綱目,製定深入研究、廣泛宣傳、有序推進的規劃;動員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優秀力量,用各學科聯合攻關的方式,對傳統文化轉化和更新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逐一進行探討,以紮實的研究成果推進社會共識的形成;將傳統文化轉化和更新的成果及時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渠道和文學藝術手段,使這些內容家喻戶曉,逐步成為人們普遍認可和自覺遵照的行為規範;吸引和激勵全社會關註和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工作,努力形成理論研究與公民實踐、學術探討與社會輿論相互呼應、協同推進的機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沒有權威性和影響力,歸根結底取決於老百姓是否真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聯系中華傳統文化來闡述我們的核心價值,是最容易撥動中國人心弦、契合中國人夢想、凝聚中國人力量的。
來源:中國政協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