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十四五”期間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今年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熱議的“關鍵詞”之一。
南方財經全媒體對話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廣東金嶺集團董事長林水棲。林水棲代表建議,構建“城市農村的雙循環發展”格局,需要改變過去經濟要素單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情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和“三農”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紮實加快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南方財經:您是農業頭部企業金嶺糖業的創始人,當初是怎樣進入糖業的呢?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做糖廠始於1993年,當時剛好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嶺北鎮的甘蔗賣不出去,農民把甘蔗拉到一家國營糖廠,需要排隊等兩天兩夜,而且蔗農的甘蔗款不能及時拿到手,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著怎樣幫助辛苦的農民,讓農民種的甘蔗能夠賣出去。我跟嶺北鎮的鎮委書記、鎮長一起溝通,商量著共建一個月榨量1000噸的製糖企業。我們是在1992年底開始建設的,1995年投產,這就是我們現在金嶺糖業(的前身)。因為我們那個時代還是政府定價原料,成品由市場定價,全國製糖企業大虧損。湛江當時有32家製糖企業,也是全部虧損,欠農民甘蔗款16個億左右,產業已經沒辦法生存。1995年,我率先在全國提出,國有企業和股份製企業實行目標經營責任製。我們是全國第一個用目標經營管理的製糖企業。
1995年8月開始,我們跟股份企業簽訂協議,正式由我們獨立經營,到1998年,我們發現糖廠每年都要投入大批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產品,如果產權不清晰,還是依靠原來那種租賃的設備,它沒有清晰產權,誰來經營誰都不敢投入進去改造設備引進技術。1998年我們率先在全國提出用承載式的方式,把企業所有債務承載過來,不把債務拋給社會,不給任何債務打折扣。我們是以100%的債權人(身份)來處理全部的債務,為了化解社會矛盾。這樣就有利於我們這個企業的下一輪技術改造。
1998年我們把這個糖廠轉型之後,下決心讓企業在全國率先利用甘蔗做綿白糖。1998年開始做,1999年我們把工廠發展為原糖進口深加工的工廠,就這樣挽救了這個企業。從產品的換代,從設備技術的投入,從人才的培養方面下功夫。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化、產業化、國家級的龍頭企業。
南方財經:您在糖業耕耘將近30年,據您觀察,中國糖業發展現狀如何?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我從事糖業20多年,接近30年,對中國糖業發展和目前的狀態,特別是對這個產業我是很有感情的。我很了解中國糖業在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哪個層面來解決,比如中國糖業為什麽成本過高,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比較弱。什麽原因呢?中國1噸糖的製糖成本價格較高,比如巴西種的甘蔗才20美元1噸,我們可能要接近50美元一噸的成本。比如我們製糖企業種的甘蔗品種(的問題),跟巴西的種植土壤可能也有差別,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我們中國都是以丘陵的坡地種甘蔗,沒有整片的平地來種,形不成大規模種植甘蔗,機械化程度低。加上中國人力成本高,現在60後基本都上年紀了,沒有人(願意)從事體力勞動。70後也接近50多了,這個年代的人會逐步轉行做一些輕體力的勞動。80後更加沒有人願意去做了。這樣中國糖業沒法機械化種植,蔗田的用人成本高,競爭力就不強了。
第三個方面,製糖業工藝也有差異。巴西工廠一年可以產至少20萬噸糖,而我們一個工廠,小廠是1萬多噸糖,大的也才年產10來萬噸糖。巴西工廠一年有10個月生產期,而我們糖廠的生產期才3至4個月。因此造成我們糖業的成本增加,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就弱了。所以中國還是要加大技術投入,引領甘蔗品種的改良,推行土地的平整,但是比較艱難。
目前中國糖業的消費,每年消費是在1600萬噸左右,逐年增長3%左右,而我們中國的產糖量只有1000萬以下,那我們的缺口還是六七百萬噸。
中國是消費大國,也是進口大國。按照人口來計算,我們人均消費是11公斤左右。而從全世界的統計來看,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是22公斤,這說明我們的糖產業空間還很大。糖產業一是可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第二,糖既是國家儲備物資之一,也是國計民生的必需品。糖的重要性還是比較大的,是保證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我們的製藥、紡織、兵工等領域都要用到糖。比如建高速路,為了增加拉力,讓強度達到技術要求,他們在施工工藝上需要按比例用到糖。工業用糖(需求)還是蠻大的,社會發展需求量大。發達國家為什麽消費這麽多,就是把糖用到別的工業去。
南方財經:中國是糖產品的消費大國,但數據顯示國內的產量是低於市場需求的,那麽,對於推動中國糖業的高質量發展,您有哪些建議呢?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我預測在2025年中國(糖)的消費可能會接近2000萬噸,這個消費單純靠中國的農業產糖,可能滿足不了消費。我們建議國家適當放寬國家進口,就是說,按照每年中國糖產量統計出來,剩余的一部分利用中央儲備糖來投放市場,一部分再利用國際市場來進口,從而彌補我們國家需求的缺口,既保證了中國製糖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可以保護到我們有限的土地資源,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多產糧。國家商務部已經按照國務院要求,開始逐步實施這個方案,特別是去年,利用國際低廉的價格,節約了進口的外匯成本,成功進口一部分原糖回來補充市場,使得我們去年在整個疫情的情況下,保證了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也保證國民能吃到價廉優質的農產品。去年糖業整體的市場很穩定,沒有大起大落。
南方財經: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金嶺糖業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如何投入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去年是整個國家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其實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倡議國家精準扶貧,用農業產業,用龍頭企業帶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帶動農民改變他們的居住生活。我們從九幾年開始,利用“公司+基地+基層組織”來帶動農村發展,用產業帶動,這種辦法是很好,用產業來帶動它,他(農民)有活幹,有收入,可以改變他的收入結構。如果說單純去扶貧,單純給錢沒用,用產業帶動,他就更加踏實,更加實際。
金嶺集團在幾十年的扶貧過程中也發現,有一些老百姓就是“等、靠、要”,我們率先提出,如果長期這樣做,可能對農民下一代來說會更加損害,因為你沒有好好帶動他,你給錢他,他就等著要錢,可能會讓他容易滿足。當時我們想出的辦法是,第一,要扶智力,把孩子培養去讀書。現在,我們會在每個鎮挑選十幾二十個貧困戶的小孩,他從小學讀書到大學畢業,我們給生活費,培養到大學畢業,安排工作。第二,我們把他們的土地全部集約流轉之後,通過集約化的經營模式,種附加值高的農產品,我們教他們,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標準,按照我們的要求,按照我們的品種來,種出來的商品,我們全部收購,我們再配送給機關、團體、學校飯堂,這樣我們解決市場(問題),解決了我們追求高質量、高品質、安全的食品,也幫到貧困村、貧困戶。貧困戶家庭可以就地務農。他是一個農民工人,在裏面幹活幾年,要學會怎麽種植,怎麽施肥,種什麽品種。我們用大數據來對農業、農產品進行分析。農民種東西會一擁而上,今天你種什麽,我也種什麽。我們用大數據分析之後,錯開品種和上市時間,品種不集中。用大數據、信息化引導他們種植,還培養一批專業團隊跟農民溝通。這樣就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南方財經:金嶺糖業今年會怎樣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工作裏面?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今年我們肯定要參與鄉村建設,因為我們做企業的初衷,就是圍繞怎麽幫助農民,建設農村共同發展。我幾十年來一直就是做農業,我對農村、農業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我們對農村土地很珍惜。我們經常跟下面的人說,每一寸土都要保護好,不能把它汙染了。每一寸土地都要創造價值,特別是要保護好耕地,保護好土壤,種出來的產品要保證是安全,我們經常會給他們傳遞這種要求。
今年國家一號文件22日出來後,我們真的很興奮,能夠給我們從事農業的人一個新方向。今年一號文件跟往年不一樣,今年是高質量發展。鄉村要用產業來帶動,轉移了目標,原來是要幫每家每戶,現在是用產業帶動,對農業、農村的基礎建設會加大投入。我們也呼籲國家,農村的建設基礎要高標準要求,不僅是解決問題,還要高標準地要求,建設好美麗農村,人人喜歡農村。
南方財經:湛江作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正迎來高速發展期,您認為應該如何發揮民營企業作用,參與到湛江的建設呢?
全國人大代表 林水棲:建議國家把湛江港和湛江的一部分區域納入廣東自貿區片區管理,這樣有便於湛江對外開放。因為湛江現在處於發展高峰期,國家有一些政策平臺在湛江推動,比如湛江寶鋼、中科煉化、巴斯夫,幾個大企業帶動下,湛江又有天然深水港,發展的潛力很大。所以我們呼籲國務院,把湛江部分區域納入自貿區的片區管理,有便於我們跟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有便於跟海南自貿港對接。湛江在海南自貿港和粵港澳大灣區中間,很需要國家層面給予我們的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湛江也同樣發展了幾十年,在湛江的新一輪發展中,我作為民營企業負責人,也是湛江市的工商聯主席,是一個全國人大代表,會更加落實好、貫徹好湛江“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對標、對準我們民營企業應該做的事情,堅決服從,堅決把我們的工作要做好。其實湛江這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假如你有三年、兩年,甚至一年多不來湛江,很多路都認不得了。湛江現在已經不是90年代那個湛江,已經是新起點、高質量,是發展勢頭比較猛的一個新湛江。特別是這幾年,市民的幸福感也來了,感覺到真是人人喜歡湛江,以前我們湛江要到外面去招商,現在是他們來找湛江,給地方他創業,所以,不一樣了。湛江市委市政府這幾年抓大交通,這個方針是很對的,定位是準的,把我們的出口、入口,交通內環、外環,高標準地建設,把城市格局鋪開了,我們作為民營企業,市委市政府搭建這麽好的環境,這麽好的平臺,我們感到一定要不辜負政府給我們的期待,一定要努力。特別是我作為工商聯主席,一定要帶領好湛江民營企業,努力創業,踏實工作,宣傳好湛江這個亮麗名片,不辜負省委和中央的期望,真正做個名副其實的副省級中心城市。我們該努力的,應該要努力了,把我們的工作投入到湛江的建設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