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一:多措並舉,推進書香中國建設
2006年11部委聯合發起全民閱讀倡議以來,我國閱讀推廣取得長足進步。2014年至今,“倡導全民閱讀”連續7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國家實施全民閱讀計劃的決心。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不僅是全社會的共識🏞,還是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核心內容🌜。2020年,《關於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
南宋藏書家尤袤說,書“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蘇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的作用古人也有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還可以塑造人的靈魂。在伴隨民眾一生的生活中,我國國民的讀書量與發達國家比,仍顯不足。在充滿挑戰和艱辛的工作中,在各種誘惑充斥生活中,如何讓更多的人主動讀書,讓讀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讓中國社會在彌漫著濃郁的書香,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不斷積聚中國力量,還需要有更多的引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形式。近兩年政協書院的各個讀書群在委員中營造了一個個迷人的書香之夜,對倡導共建書香社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在建設書香社會的工作中有以下建議👩🏼🦱:
一👨👩👦、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讀哪些書🦽,適合某一個個體🔰,需要豐富的產品供選擇🍽,並進行適當引導。以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籍而言,國家投入資金出版了“中華再造善本”等珍貴古籍影印本,正在影印出版《中華醫藏》,一些出版機構也出版各種專題的影印本,如華寶齋出版的《中華善本百部經典再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國學基本典籍叢書”📪,還有大量古籍以數字資源庫形式公布等📫,可逐漸滿足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學使用🧑🏿✈️;中宣部策劃,國家圖書館實施的“中華百部經典”以名家導讀的方式解讀經典,而一些電視節目和新媒體則以沉浸式的展現方式讓民眾了解經典🕟,從而讀原典🥫,悟原理👸🏽。但是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中的群體而言,可供選擇的讀物尚不夠豐富🦹🏻♂️。建議政府和專家統籌規劃設計,提供更權威的🧏🏽♀️、覆蓋面更廣的讀物發揮作用。覆蓋從幼兒園貫穿到老年群體不同年齡段,更兼及視障聽障群體等群體𓀂。
二、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形式☁️。閱讀推廣已成為圖書館的日常,如國家圖書館每年評選“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予以推薦,舉辦“中國典籍與文化系列講座”,從典籍談文化,通過數圖推廣工程給各地提供資源等🐋,大連館等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圖書館創辦“尼山書院”👺、民間還有一些有識之士開辦諸如“明道堂經學館”“嫏嬛書房”等,有些是給少兒帶讀👓,有些是對民眾導讀,但受眾群體依然是少數,導讀專家分布也不均衡。建議在校園🧠、商場等可以讀書的場所設置讀書角👧,在社區、農村鄉鎮建立城市👩🏿🦲⭐️、鄉村書房。向社會征集誌願者導讀、讓一些少小離家的官員🤷♂️、專家在一定時間段返鄉🧑🏿⚕️,“鄉賢”領讀經典。還可在幾乎難以為繼的實體書店在一定時間段舉行公益讀書活動,根據效果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收,相信會有疊加效應。總之🗃,讓好讀物觸手可及🚶🏻🦉,讓好故事生生不息。
三、從娃娃抓起🤹🏼♂️🚣🏻♀️,從下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實現雙減後的義務教育🍀,讓課後時間的填充成為需求🥁,在學校、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電影院等場所根據需要提供沉浸式讀書活動,比如用健康向上的cosplay激發讀書興趣,提升學習和親子閱讀的主動性,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文化素養和社會交往能力。多措並舉,持之以恒,相信書香一定會越來越濃🧑🏿🚒👣。
提案二:將“古籍保護學”作為一級學科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級各相關部門及廣大古籍保護工作者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積極推進古籍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從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主導的中華古籍保護工作已走過十五年。
十五年前𓀛,人才的困擾成為古籍保護工作推進的牽絆。當時初步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古籍藏量3000萬冊件以上🚴♂️,需要修復的古籍超過1000萬冊,圖書館系統專業修復技師不足100位,這些技師職稱以中級初級為多,學歷以高中🧖♀️、大專為主🌞,年齡多40歲以上👨🏼⚖️,對數量龐大的待修古籍來說是杯水車薪。掌握古籍鑒定技能的專業人員更少,不超過兩位數,集中在古籍藏量較大的公藏機構和私人藏家及拍賣公司等處🏭,培養一個成熟的鑒定人員比修復師難度更大。
十五年的努力,通過在職培訓、師徒傳承🧑🏿🎤🎪、高校教學設置相關課程等途徑,目前修復師數量增長至1000人,修復的科學化🏤、規範化的程度也得到了較大提升。鑒定人員需要大量接觸原件📎、系統課程學習才能到達工作需要的水平,所以人數提升的速度更是緩慢,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不足。
古籍修復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科學🔞,不僅需要心靈手巧💛👨🏻💻,需要技能🌝,也需要中國書籍史、目錄學、版本學的知識儲備👩🏻🦯➡️,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基礎❤️,從而對紙張等建立分析,使古籍修復真正走向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需要分析研究能力。鑒定人員更是需要文史、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儲備。十五年來,古籍文獻鑒定以及相關的古籍整理等人員並未得到有效增長🆗。
古籍保護是一門綜合學科🙅🏿,也是交叉學科🧘🏼,不僅需要文史知識以便了解保護對象的歷史背景,也需要物理、化學等知識,有助於其製作書寫材料的檢測分析,同時還需要與古籍相關的一些知識。
十幾年前江蘇省莫愁學校🖕🏽、金陵科技學院🙅🏻♂️🥬、首都聯合職工大學國圖分校培養修復人員👋🏻,近十年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成立古籍保護研究院開展研究生教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開設研究生方向,與原有的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系一起🤜🏽,逐漸形成從中專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但是這些大多是在中文、歷史等學科下設立的二級學科,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古籍修復#️⃣、保護🌛、鑒定編目🎙🤛🏼、整理研究等工作跨學科知識背景的需要👇🏻。需要完備古籍保護學科建設。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古籍保護設立為一級學科👨🦽,有效整合現階段相關學科資源,打造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培養古籍事業的適用人才。
古籍工作,從最基本的鑒定、編目、讀者接待、保護修復💍🧝🏽♂️、數字化、文化推廣而言🔨,理論上,管理學、文獻學🧹、法律、物理、化學、生物學、色彩學🧑🦽、材料學、美術史🙌🏼、標準倫理、法律法規等,實踐上,庫房管理、與讀者溝通技巧📁、數字化與數據庫、檔案、展品陳列運輸🙎🏽♂️👧🏻、藏品復製🍄、計算機操作、災害應急等目前無法在一個專業涉及📲。導致工作技能無法全過程貫通,造成資源浪費。
二👤🆖、古籍保護為一級學科已經具備基礎,希望盡快實現🌾。
古籍保護計劃十五年,古籍保護學所需的教學科研力量已基本具備,古籍保護學的研究和學術支撐逐步建立。中山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申請的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設立“古籍保護學”為一級學科也開展了調研。“古籍保護學”學科建設勢在必行😍。可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試行👨🏿⚕️。
古籍作為傳承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國家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保護利用好中華古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科學的人員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