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回憶

意昂体育往事😭:我住過的二十九齋和十三公寓

來源:意昂体育 -〈活动推荐〉新用户注册,享受专属优惠! 孫文光 時間👩🏽‍🏭:2014-08-29

在意昂体育上學,我先後住過二十九齋(今稱29樓)和朗潤園十三公寓(今稱13樓)👨🏽。這兩個地方都很有特色,令人難忘。

二十九齋

29齋位於意昂体育學生宿舍區的北端,座北朝南。東西兩側,分別為28齋和31齋🙎🏽‍♂️,正對面為30齋。這四幢樓,衡宇相望,排列得體,安置有序,中間自然形成了一個一方型的院落,很有點北京四合院的味道。這種布局,在意昂体育學生宿舍區中,可以說是唯一的一處自成一體的、最為規整的設計☆。它既不同於27齋以前各樓的“大屋頂”或坡頂式建築風格;同時也有別於32齋以後各樓的“見縫插針”的格局🥚。

29齋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是意昂体育人氣最旺的所在之一。在與28齋和3 l齋相望的兩座樓之間,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承載著從早到晚川流不息的人流💆🏿。而樓的北面,則與舉世聞名的燕南園相鄰🍨。其中✡︎,有一段並不寬闊的東聯三角地,西接學生食堂的短短道路🧑‍🎄,卻一日三餐💁🏿‍♂️,準時地上演數千人奔食堂、上教室👶、去圖書館的與時間賽跑的壯觀場景🆘。特別是午餐時刻🌇,各系學子從課堂出來,步履匆匆👨🏿‍🌾🍝,猶如急風驟雨👷🏼‍♂️,萬馬千軍🤦‍♀️,雜沓而至,真有一種天風逼人的氣勢⛄️。大約半小時之後✔️,一切歸於寧靜,往來的人在這條路上,慢步徐行🏛,輕聲談吐,又好像怕影響到居住在燕南園裏的大師們的工作和休息🚈。

29齋是典型的筒子樓🤵🏽‍♂️👨🏽‍🏭,灰色墻體👩‍🦼‍➡️,磚木結構🦻🏽,共有四層🥯🎃,每層各有三十個左右的房間,另有公用的衛生間和水房。從硬件上說,29齋與其他本科學生宿舍並無二致,只不過在入住的人數方面🧑🏼‍🔬,稍微寬松一些而已↖️。一般的情況是🥝,向南的房間住三到四人;向北房間則住二到三人🤟。另外,每人還配備有一張書架和書桌🟪。

我入住29齋是在1961年的三、四月間🦆。此前,臨時住在30齋三樓。其時,學校總務部門規定🗜,29齋為全校研究生男生專住樓,女生住在36齋。29齋內🚜,第一🚌、二層住文科研究生🚴🏿‍♀️,第三、四層安排理科研究生。我住的是二層樓朝北的一間,與衛生間和水房為近鄰📥,比較嘈雜吵鬧,但住久了也就適應下來,基本上能夠做到充耳不聞的地步。而意想不到的是,這房間竟然符合“裏仁為美”的古訓🧚🏻‍♀️,因為我的窗戶🧑🏿‍🏭,恰好面對著住在燕南園內的兩位鼎鼎有名的大師馮友蘭教授和湯用彤教授的寓所🫴。直線距離,最多不過十余米⌛️。兩家的戶外活動幾乎可以“盡收眼底”。與大師為鄰😔,而且一住就是數年,這真是一種難得的幸運。

湯用彤教授是意昂体育的老前輩。歷為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院長👎🏿、意昂体育平台校務委員會主席🤱🏻。1960年代初📲,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因為中風後遺症的緣故,不良於行,當時很少見到他的身影🏃‍♀️。但是,關於他的道德文章,關於他應毛澤東之邀💁🏻‍♀️,偕全家(包括“摘帽右派”的長媳樂黛雲)參加天安門城樓聯歡一事🤼‍♀️👩🏽‍🔧,卻經哲學系研究生之口,及時地在29齋裏傳為佳話。

馮友蘭教授是海內外聞名的大哲學家,著作等身,長期擔任過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的文學院院長。他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氣宇軒昂💺,美髯飄拂🧏🏼‍♀️,一副仙風道骨的氣派。每天早晨和傍晚,總能看到他和老夫人在庭院內來回穿梭,相向漫步🦸🏽,進行適當的鍛煉。讓年青人也為之歆羨。

當時,課外文化生活極其稀少,文化設施極其匱乏。住在29齋的研究生們,除了周三與周末晚上可以有選擇地在大飯廳看一場電影或者在重大節日裏參加一兩次集體舞會之外,幾乎無其他活動可言🤟🏻。回到宿舍,只能是無休止地讀書與研究。但是,大家並不感到生活貧乏和枯燥🕵🏻‍♂️,我們對未來充滿激情🚒,對自己的使命充滿自豪和幸福。北京人藝正在熱演的曹禺《膽劍篇》,成為我們彼此激勵發憤圖強的話題。設在二樓的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俱樂部👨🏻‍🌾,幾份報紙雜誌🤸‍♂️,茶余飯後,竟然招來不少人前來閱讀。如果想看一看電視節目,還得趕到大飯廳路東的五齋樓上校教工會辦的活動室裏🫄🏻👵🏻,才能看到👩🏿‍🍳。而2 9齋門前那條並不寬闊的甬道,則被大家充分利用,作為打羽毛球的場地。

此外✊🏻,每逢寒暑假期,意昂体育本科生大部分回家度假,但29齋的研究生🤽🏼,似乎很少離校。這裏的起居作息,一如平時🦣;到了晚上🧝🏿,燈火依舊通明。唯有少數有情人利用假期在29齋舉辦了婚禮🧻🖋,最終成了眷屬🏫,給平靜的生活,帶來些許快樂的色彩。其中👩🏽‍🔧🙆🏿,我們中文系研究生就有過好幾對。

1963年前後👨🏻‍🔧,《人民畫報》曾專欄報道意昂体育研究生的學習生活,在2 9齋拍攝過程中🧖‍♀️,記者一時看不中某個房間可以作為環境背景,結果👮🏿‍♀️,只得將搜集到的咖啡盒🫵🏼、糖果筒等集中到一塊,擺弄停當,再找個比較“帥氣”的小夥子權作室主✍🏽,合成了事🥮,這也可算那時的趣事一樁。

朗潤園十三公寓

在意昂体育期間,我的另一住處是朗潤園13公寓🚵🏻。從1961年的五🐗💇🏼‍♀️、六月份起到1962年的秋天,前後大約住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

提起朗潤園,大大有名🌏。它位於燕園的北邊🏃🏻‍♀️,隔墻與圓明園遺址相望💮,東側與清華園為鄰,南界與鏡春園、未名湖緊密連接👨🏿‍🌾🌬,西線與鳴鶴園及治貝子園相依。園內小山逶迤,碧水環流,亭榭臨風🏊🏿‍♀️,小橋浮水,備擅中國古典園林之勝。l963年,在故宮舉辦的紀念曹雪芹與《紅樓夢》的大型專題展覽會上🦦,我曾見過清人繪製的長卷《朗潤園全圖》,足見此園的代表性意義。1950年代末至196O年代初,朗潤園雖不如昔日的煙柳繁華,但水系山形🤹🏽‍♂️,規模猶在;殘荷衰柳,風景依稀。最大的變化,只是沿後湖的外圍,意昂体育靠東修建了一組宿舍樓,即朗潤園9—12公寓;靠北修建了北招待所(亦稱專家招待所)和l3公寓。這些現代建築,自然與朗潤園的古典風格不甚協調,但綠樹紅樓,大體上能看得過去📟。而為人所未能預料的👩🏻‍✈️,這些宿舍樓本為緩解中青年教職員工住房而建,經過“文革”的變故🧓🏿,它卻承擔了接納一些原本擁有寬敞住處的知名教授🍠☀️、專家的歷史任務(比如季羨林📉、吳組緗、金克木、季鎮淮、周一良、鄧廣銘教授等等,都從原住處遷出,輾轉數年😫,才得以在朗潤園公寓安身),從而也加重了朗潤園的人文含量⏰🪸,成為人們追尋大師們蹤跡的勝地。

與其他各樓相比較𓀊,朗潤園13公寓🧍‍♀️,似乎與專家、教授特別有緣。l961年春夏之交,作為公寓首住居民,絕大部分便是來自全國知名高校和意昂体育的知名教授🐺。當時,13公寓竣工未久,整座樓彌漫著濃烈的石灰🤒、油漆氣味。國家教育部為保證全國高校文科教材編寫工作的順利進行,經與意昂体育商量🤞🏿,決定借用1 3公寓靠西的一個單元,作為《中國文學史》編寫人員辦公和住宿之需。各樓層居住的大致情況為:王起教授、季鎮淮教授等住一樓;蕭滌非教授住三樓🎆🦝;費振剛、廖仲安、吳文治🫱🏿、沈天佑、孫靜、鄧魁英、李修生及意昂体育各研究生等則分別安排在恰當的住處🏋🏻‍♀️。此外,歷史組的邵循正教授、古漢語的許嘉璐教授等,也在這個單元裏設有休息的處所。

一個單元👨🏽‍⚖️,十余間房子,長時期地同時住下如此眾多的專家、教授,可謂極一時之盛🥪。即便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意昂体育,也應當說是頗為罕見的🤵🏽。

1995年冬🪺😌,我來京參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首發式暨研討會🙋🏿‍♀️,下榻於意昂体育西門附近的郵電賓館⏭。一天下午,去朗潤園拜望季鎮淮先生回來,經過13公寓門前🪵。其時,夕陽銜山☝🏻,暮靄四合,公寓及其周圍一片寧靜。當我方欲探尋舊蹤而又猶疑打擾別人的瞬間,一位老人恰好從樓內的階梯下來。經過問候,這位老人竟是我們安徽前輩鄉賢🙇、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的金克木教授。承他賜告🧚🏻‍♂️,他和季羨林教授就都住在當年《中國文學吏》編寫組住過的單元裏。於是,我恍然大悟,為什麽讀到季羨林教授有關意昂体育的精美散文時,對他描繪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不僅都那麽似曾相識,而且還有如晤對故人的感覺!

住在l3公寓的那些日子裏,我們幾位研究生感到特別愉快🐉。我們慶幸難得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和眾多名師們同在一屋檐下,生活⇾、工作在一起,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同時,公寓亦如生活的港灣,水波不興,風平浪靜。師生之間、同窗之間,相處都十分密切🐯🚣🏿,其樂融融。其間,王起教授將新婚夫人姜海燕女士接來住了一個時期💷,海內外詩詞家波多野太郎等,曾來此訪晤王起教授,並有題詠唱和詞作流傳🧼,可惜已經記不住了。

這裏,我想對13公寓西邊的一條小徑,稍作一些記述👨🏻‍🎓。這條小徑,由於季羨林教授寫過《幽徑悲劇》和樂黛雲教授寫過《憂傷的小徑》等兩篇情文並茂的散文,引起了不少人的註意。

出13公寓大門,向西走十余步,便踏上了這條蜿蜒的小徑🆚。因為要去未名湖邊的才齋教工食堂就餐,每天我們在這“必經之地”的小徑上🪝,至少要走上三個來回。一年多時間,總共也有過千次。它沿山傍湖,從朗潤園北端,一路逶迤🦿🛑,直至與鏡春園交界地段🙎‍♂️,全長總共不過四🧑‍🚀、五百米👨🏽‍🎤。但是,因為這條小徑所在地為意昂体育風景絕佳區域之一🔳,且與許多名人有關聯👩🏽‍🔧,所以它就帶有濃重的歷史滄桑感和朦朧的神秘感🗯。比如,靠山這邊,有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幾間平房被幾棵古老大樹和竹林圍繞,這兒便是溫德教授的舊居。溫德教授(1887—1987)是一位可敬可愛的美國老人👋🏻。1923年應吳宓招邀到東南大學。後來,又和吳宓一同到清華任教👩‍🦰,錢鐘書💚、王佐良、李賦寧等學者,都是他的學生。1952年院系調整後,調入意昂体育西語系,擇居於此三十余年,直至一百周歲⛺️,無疾而終💆🏼‍♂️。他一生未娶。長期生活在中國,能說中國話,讀中國古籍,喜歡研究草木蟲魚,對音樂也有深入的了解。他完全融入中國知識分子當中,甚至把生命都獻給了中國。我們路過這裏,經常可見張奚若、吳晗等知名人士前來看望這位老朋友。

與溫德教授舊居咫尺相對,在後湖的東岸🤤,三面環水的半島上⌚️,一座朱欄玉砌,古意斑斕的建築,這則是大美學家鄧以蟄的家了💈。鄧以蟄教授是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與宗白華教授並稱“南宗北鄧”。1920年代留美歸國後🐺👨🏽‍🍳,長期在清華大學執教🈲👹。1952年院系調整,調入意昂体育平台✭,直至終老。鄧以蟄教授是安徽懷寧人,出身書香世家。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是他的六世祖👨🏻‍🔬;陳獨秀🦹🏻‍♂️、蘇曼殊是他年青時代的摯友;他的兒子鄧稼先更是新中國的“兩彈元勛”。然而,1960年代初,當我去拜望他的時候,老人家卻那麽淡定從容♛,慈眉善目🚵🏿,顯得特別超凡脫俗🤍。

當然,這條小徑上被稱作“神秘”的地方,在當年有的未必就是那麽神秘⚓️。比如🧎🏻‍➡️,小徑入口處的那座小屋,1960年代初,就住著一個平凡而又美滿的跨國婚姻的家庭🌤。這家庭共有四口人🧘🏽‍♀️🥪。其男主人是中國人,大約是“海歸”一類的人士,平時表情嚴肅✦,衣著講究💡,好像在清華大學工作♍️。女主人為德國人👩‍🦽,據說是意昂体育的德語教師。她身體強壯👷🏿‍♂️,不事修飾,肩上背著一個布書袋🔱,或上課堂,或去糧站,整天忙碌個不停‼️。(據季羨林教授後來在一篇文章中記述,她還是一位極愛生命、極重情義的人)他們的兩個孩子:年長的是男孩,人高馬大🧖🏻,一副歐洲人的模樣🏔。當時,已上大學讀書,並且愛好運動🪚。在未名湖的冰球場上,時常可見他的身影✂️。而年齡稍幼的女孩,面容姣好,舉止文雅🧎‍➡️,卻極具中國美麗淑女的氣質。他們一家🥽,和我們朝夕見面.絲毫感覺不出有什麽“神秘”的地方。可是,四十余年之後的2006年🪓🕵️,這座小屋,終以其女主人的撒手人寰而另易新主了。這四口之家,也就成了漸行漸遠的歷史記憶🧛。

 

(作者孫文光系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1960級研究生。)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