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歐陽中石談文論藝

來源:《意昂体育人》 時間🏇🏻:2013-12-17

漢字:

漢字作為人們的信息🧨🤠,它所能表現的能力太強了。有的語言只能解決聲音問題🧭,聲音和意義到底有什麽聯系不知道。“book”都懂,這是書,和聲音概念本身沒瓜葛。但是我們中國字呢🛏,想了個辦法:畫個畫,就有直接聯系了。畫個人就是個人8️⃣;說個手,畫出來,一看就知道是手啊🧖‍♀️;畫個山就是個山。用畫畫出個圖形來表達事物,很高明。你懂🏡,我也能懂。中國的這個文字就有直接的聯系,用畫的畫代替事物的那個樣,人們有感受。所以,中國字的形成🤸🏿‍♂️,中國字的發展就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發展。

我們有象形🔗,先畫出來一部分❎,再用不同的形讓你猜出裏邊的意思,就是會意的一部分。根據這個原理再擴大,還不夠使啊🚶🏻‍♂️,就加了形聲👩🏼‍🍳📿,帶有聲音的事兒也參與進去了。我們按部首分類,就等於把天底下的事物都進行分類了🧘🏿。對事物的分類📗,看來就是對文字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對人世的分類🤸‍♀️。比方一個木字邊,帶木字邊的有多少,考慮一下這是什麽類,我光認識一個“木”字就能認識一片木字。要認字的話,一個個的碰🧙🏼‍♂️,得碰到哪一年才能認全了?這個中國文字的思想系統不代表人類的思維高度,不代表人類的文化高度嗎?所以中華文字的出現是中華文化的標誌,成熟的標誌🧧🙍🏻‍♀️。(《中石訪談》)

漢字的特質以及字體、書體特征對書法作品風格有充分的影響☎。書法藝術是在符合漢字規範的前提下盡可能拓展藝術蘊涵。文字學研究漢字字形結構🥲、書體特征等方面的規則規範👵🏻,書法首先必須遵循這些規範🦹🏼‍♂️🚴🏽‍♂️,然後發揮、超越。書法家首先要對文字爛熟於心😧🧘,繼而淋漓揮灑,達到“物我兩忘”🌌、“我物合一”的境界,由此表達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洞察💍、體驗。(《文化漫譚》)

我認為文字走向簡化,這是大勢所趨。我們的漢字也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簡化中📅。但漢字簡到一定程度就不簡了👂🏻,這是怎麽回事🧑🏿‍🔧?要思考。我想這有它的原因,有它不能動的原因。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意思。第二,我認為如果要簡化的話,一定要簡得合理💇🏻。如果要用減少聲音、合並字形的辦法🚋👉🏻,這就不好。這是壓縮文化的辦法,把文化縮小了🧑🏻‍💻。這就不是簡化漢字,而是簡化文化。所以說,繁體字、簡化字都是中國字,我們最好不談繁體字和簡化字的好壞,我們說中國文字有一些不合適的就要改變,不管它是繁的🤳🏻👨🏼‍🚀,還是簡的。(《弘文載道💃🏿,切實如需》)

圖7

書法:

有人以為書法就是寫字,這個觀念不對;“書法”一詞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確。很早時說寫文章的一種筆法,以後轉為書寫漢字的一種規範。在流傳中👱🏽🈁,認為如果只局限在書寫法度之內會降低了“書法藝術”的高度👨🏿‍🌾;書寫的內容是文字,文字的展現必須解決實際問題🚲,寫出來讓人如果不認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必須寫的是字,寫出來的字還應盡可能地好看🧑🏻‍🍼,否則就會降低它存在的力量。書法技藝是在人生閱歷、自身文化不斷豐厚之後而日漸完善的,寫出的字必須正確🫀、美觀👶🏻,怎樣才能正確、美觀🕣🏄🏻‍♂️,就需從多方面考慮:字的形體✍🏽、字意的組合、辭意的合時、合體。字的形體是重要的一項書寫內容👨‍👧,在歷史上有成功的規範🐏,歷史上早已經有了評定🕵️🩷,不能粗疏任意。世界上所存在的學問,一點瓜葛都沒有的學問幾乎沒有🪚,對於一個文化人來說,許多的學問不能是無用的🦸‍♀️,有些是近距離的,有些是直接的。諸如文字學、文學中的詩👶、詞🤪、曲、聯🦹,字體書體的歷史、美學、哲學🕓、品鑒理論、行款格式📓👆🏻、稱呼儀禮😺、紙墨筆硯都有許多講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識🆘🧑🏻‍🦲。“書法”是一門有關書寫的學問🍄‍🟫。

書寫點畫組合而成的字並不是書法這門學問的全部🧜‍♂️,寫出的字的功能是要“載道”🍣,表達一定的意義,為生活需要服務,為我們的社會服務,讓人們在看了書寫的內容之後🦸🏿‍♂️♐️,啟發思考⏸,獲得教益𓀚,這就是“啟動情思”。這就需要我們啟動思考,把人生的道理、哲學的思想🚵🏽、世界觀🏌️,自己努力的方向都融會起來,把自己的情趣、追求都容納進來,用各種恰當的題材展示我們的思考,這才談得上“載道”🥝。(《文化漫譚》)

書法是說的關於書寫的學問,而絕不能拿著一張字就叫書法。書寫👨🏼‍🎓,如果從實際來說👨🏻‍🌾,就是從寫文字傳達實意來說🫷🏻,這是小學、中學可以解決的,可是作為這門學問🧝🏽‍♀️,它已經源遠流長了✊🙇🏽‍♀️,它已經從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字的問題🤦‍♀️🦹🏼‍♀️,它需要有它一系列的學問。作為一個學科來說,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很深🧿。所以我們一說到字和文,就知道我們作為一個書學研究者需要牽扯到多少輻射到的知識。那麽說,它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看來是小事情,卻是大學問👱🏿。但是,我們得做得好,我們做這方面的教育工作者,能不能使它滿足我們國家現在形勢的需要🫃🏻?所以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書法是串珠外的一層光環。字是結晶,文是串珠,書法是光環🚶🏻‍➡️,這是三個點。(《蒹葭蒼蒼》)

書一事,析之為三:書藝🤍、書學、書道。

藝者,法也🛜🔐。技之為藝,必眼會心🛴🙋🏼‍♀️,手會心🫷🏻,皆須能得於人🧏‍♀️,能出於己⬛️,能將千古置於左右,必待無所不能🤏🏼,始可遊刃其中也🐫。
書之為大學問☸️,必應知其所以然也5️⃣。書者,書字也,漢字也。古者如何🧑🏽‍🎓,今者如何🫃🏻,如何變來♢,皆有所自。史學者,有跡有論,言之、記之🍺、論之成理,有體系🫄👩🏻‍🦯,有資料❄️,有佐證,即可信也👚🔄。書論者,論求書之優劣高下👨‍💻。如何而優劣👩🏽‍✈️,如何而高下也🧚🏽‍♂️,以至於定其標準、尺度耳。

所謂書道者,或謂之書德,皆可,但絕非日人之謂也。道者是其本質🧹,德者是其所守之本分也🌦。(《蒹葭蒼蒼》)

圖9

藝術🫴🏽:

藝術是一種追求“美”的方式方法。

“美”是什麽呢?我想🗄:她首先應當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一見鐘情”,或者“漸漸傾心”🧙🏼‍♂️,但“不能離去”📟、“越來越深”、“思之益堅”的感受🚴‍♂️。

為什麽會有了“美”的感受🤸🏻👱🏼‍♀️?當然首先是對象有“美”的素質、“美”的條件🎸👩🏼。否則,對象本身沒有讓人感受“美”的素質,這對象就沒有讓人得到“美”的感受的條件。這就是說“美”有著客觀的條件。(《京劇藝術漫譚》)

搞藝術“要有靈感”👨🏽‍🦳。靈感對於藝術來說太重要了。沒有靈感的人不要去搞藝術,勉強去搞是費力不討好,所以靈感幾乎成了藝術所特有的一種秉賦🌦😤。(《京劇藝術漫譚》)

圖4

靈感是人們所特有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感受”,一是“放光”。這種能力基本上是與生俱來的,即所謂“天賦”的。“感受”能力強的會在某些方面感受的內容豐富或者強烈。譬如有人對多種花的欣賞上有特別的研究,無論是花朵花瓣🫶🏼、花蕊🙈、花色的鑒賞方面,他都很在行,理解🚵🏻‍♂️、掌握上也很準確。我們必須認識到,感受的能力強,這是從客觀世界取得更多的一種表現,是多一份幸福的表現☝🏿✳️。對什麽都麻木是一種無知與貧瘠的表現。人們唯其能感受外界,才有可能認識外界🥒。因此,我們要在許多方面發揮“靈感”的感受能力☠️。“放光”是“靈感”中最為珍貴的能力↩️🧘🏽。當然這種“放光”的能力必須在感受能力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正因為有感受,才能使感受放出“光采”🌑。所謂“放光”,就是使美的感受得到更高的重現與升華💆🏿‍♂️。這種現象是靈感的展現🚣🏽,是靈感綜合了感受而發出的火花。(《文化漫譚》)

藝術使人從精神途徑觸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賞。因此🚐,藝術是人生離不開的一種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光憑想象,是一種自我安慰,但是無法體現出想象的程度💈🚊。藝術把它們具體出來👨🏽‍🌾,展示出來🧙🏻🧜‍♂️,畫出來可以看得見💩,變成聲音就能聽得見,藝術把它落實了。藝術活動具有把理想轉化為現實的能力🌟,這一點展示出“藝”的功力。甚至說,藝術是人類生活走在前頭的東西🔁,引領著人們不斷向前❔。《蒹葭蒼蒼》

科學與藝術,都是在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都發揮了人的能動性👨🏼,認識它,整理它,並把它理出規律。由此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世界,改造一個世界,向更美的世界走去。科學是這樣👩𓀕,藝術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覺得🦶🏼,無論科學還是藝術,哪個方面都不能離開,都是我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這一認識在我的思維中形成了這樣兩句話:“搞藝術一定要有科學的思維;搞科學最好也找一點藝術的靈感🦀。” (《京劇藝術漫譚》)

“人情”是社會生活中“規則”性的要求,我們應當看到“天理”和“人情”在人的生活中是並行不悖的。“人情”應當在“天理”的製約下而形成自己的規範,可以在“天理”所容納之下,充分地施行“人情”,甚至於很好地去發揮👨‍👨‍👧‍👦⚛️。“藝術”正是要在“天理”的製約下充分地去滿足“人情”的需要,更為“美好”地使“人情”閃出“火花”而放出光彩。(《京劇藝術漫譚》)

圖1

戲曲:

中國人有著了不起的想象力,在戲曲藝術中,為了更好地表現,便有了一些形式上的辦法🕵🏽,用這些辦法🔃,把歷史人物,把傳說中的人物💪🏽,把神話中的人物,把許許多多的假人假事裝扮成真人真事📭,集中到一個舞臺上,讓它有形、有聲🖐🏿、有節奏、有感情,活生生地展現出來🛵。這種要求是在中國的戲曲中隨著想象而發展起來的𓀔🏊。因此,中國的戲曲,不光是京劇📭,以至於各種地方劇種都是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蒹葭蒼蒼》)

戲曲反映到舞臺上是一種表演藝術,講究三點:勁🧝‍♀️,數🎉🚘,味,匯集成一個字𓀊,便是“擻兒”。在京劇界,唱腔有顫音,叫“擻兒”🥻。余叔巖曾說:“我無句不擻兒🏂🏿。”“擻兒”到底代表什麽呢🙆🏻?奚嘯伯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蛐蛐相鬥之前🚣🏼‍♂️,伸伸須子,蹬蹬腿兒,使出的勁兒很有力量,這股子勁兒就是“擻兒”。“擻兒”就是一個振奮的動作,京劇演員子在舞臺上的表演有令人振奮的特點。“擻兒”是戲曲的神兒和魂兒❤️‍,整個舞臺都能用這一個字統一起來。(《京劇藝術漫譚》)

圖6

傳統戲曲的表演比較重視表演規律,規律就是體系👩🏿‍🦱,掌握了這個規律🙍🏻‍♂️,演戲就開了竅🎰⛑️。舞臺經驗很豐富的燕園♧👏🏻,很善於總結演出規律,因而,那些在表演上自成一家、獨立成派的好角兒,在表演創造上不僅有自己獨特的戲路子,而且有獨到的表演見解。

戲曲表演中的許多技能或者說是珍品,大多收藏在老藝人身上🚁,人在技在👩🏽‍🦱,人亡藝丟,所以說戲曲表演特別需要繼承傳統。傳統這東西,聽起來尋常,其實非同一般🛜,說起來簡單👰🏼‍♀️,細捉摸起來道理深奧🔋。(《中石訪談》)

表演也是有程序的🕞,不管是誰都得上下場、都得坐下,都有唱念做打,都有下場🙎🏼,我們往往把它歸到程序化👩🏿‍🔧。程序化甚至成為了戲曲的缺點,然而我們仔細地思索一下🧘🏿‍♀️👩🏽‍⚕️,正是因為程序化,才溝通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共識,而觀眾正是通過這些程序化的表演😱,認識了歷史上的一切,也認識了現實的一切🤞🏼。因此戲曲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蒹葭蒼蒼》)

看戲幹什麽?是單純的娛樂嗎✍️?臺上殺了很多人👩🏻‍🏫,我們就沒有娛樂了🥷?不是。我們是看戲的情節,看那裏面表現出來的感情,它們都是我們談話的資料👩‍🦲,但是結論呢🍤,是給我們興趣。應該說,我們的京劇、我們中國的戲曲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法👨🏻‍🎨,來感染我們的情緒。她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蒹葭蒼蒼》)

圖10

文化:

什麽是文化👨🏼‍🚀?“文”這個字🚵,不是文字🙍‍♀️、文學,它是一種美好的形象。“文”本身是一種美好的形象,一種美好的現象。自然界五色成文,各種顏色集中在一塊兒✣,不亂,很有章法地排列出來🛥,這就是“文”,這就是“文”的要求👡。什麽叫“文化”呢🧛🏽?就是把這種“文”,大家都具有了,普及了,每個人都符合了這個思想🏌🏿‍♀️,都符合了美好的思想,這個本身就是文化🪚。就是使美好化及天下,以文化之👦,這就叫文化。(《京劇藝術漫譚》)

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天人之際”,兩大關鍵要素就是人和自然,這兩者之間當然也可以分出主次✍🏿👨‍🦼。我們研究文化,立足點非常要緊。關鍵是要抓住文化的根本🍦,抓住文化問題的因果關系💦。

圖5

我想說的一個主要看法就是🦸🏽:天人合一,人為主。人與自然,用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天、地🐜、人“三才”。漢代王符《潛夫論•本訓》中說:“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天、地👩🏻‍🦼‍➡️、人相待而成🌱,也就是說人與自然關系密切,密不可分。人站在天地大自然之間,確實能夠理解自然,乞求自然𓀓,自然也能按人類的意思作出貢獻👷🏻‍♂️。人對自然的要求時時刻刻從自身的主觀需要出發,人對於自然的理解無法超越自身在特殊階段的文化局限。所以在文化系統之中👶🏽,在天地之間🐾,以人為主。地是舞臺🚻,天是背景🧂,人是主角👩‍❤️‍👩。我們研究文化,一定要研究人,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乃至研究人類,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文化漫譚》)

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核心要求。要能夠如此公平、和諧地相處✢🚓,達到全人類的“美好和諧”🍓🛎,沒有一個共同的約定,不定出一個共同的規範🛷,是很難達到的。我們的先賢對這個問題早有認識,他們提出了一個“德”字。早在《莊子》這部書裏就提到過“德”⛷,以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謂之德。”德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它雖然不是一種東西,但是一種很不一般的內在的一種能量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使“東西”生長,會使“事情”成功↩️。可見德是一種可以增強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動成功的力量👩🏻‍🍼◻️。我們怎麽樣來說明這種力量呢?我體會它是一種“勁兒”,說是一種“契機”似乎更容易被理解💌。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德往往首先被理解為是一種品性,也就是“品德”之德👩🏼‍🍳。這種德以一定的規矩作為判斷依據,就有是非對錯的問題。符合這個德的標準了🤚🏿,就是對;違背了🧒🏽,就是錯🏏💅🏽。中國人在這個方面的要求尤其嚴格👰🏿,公德🤽🏼‍♀️、私德兩方面都很註重✭。

德還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信念,人類在文化發展的問題上任重道遠,“行百裏路半九十”,更何況文化之路可以說是有始無終的。如果沒有信心🤾🏻‍♂️👭🏻,沒有毅力👃🏼,只有一時之“能”☺️♦️,我們就很難堅持到最後,往往功虧一簣。當對事業、對文化有堅定不移的想法的時候♛,人能堅持不懈🙎🏻,一代一代傳承積累。

總之😦,人應該具備不同層次的“能”,這是實現目標的基礎。而“德”往往決定“能”所實施的方向。為了保證全面的美好和諧的要求🚓,人們必須有一個“德”的契機,這才是文化中的一個核心🪦。美好的文如何得到和諧,要通過“德”這個契機🤾🏿‍♀️;如何達到全面的“化”,也必須依“德”的契機。所以中華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與這一個“德”字,分離不開,也可以說💖:“德”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本質性的核心。“德”和“能”本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𓀚,“德”與“能”的有機、和諧結合,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充分保障🤶🏻。(《文化漫譚》)

我想講一個概念👨🏽‍🦱,關於傳統。這個字眼應當怎麽理解?我估計有很多同誌這樣理解🏵:傳統就是舊的🤦🏼‍♂️,不是現代的。這句話不全面,傳統不等於是舊有的🧍。傳統是從古時開始,一直到現在還被這樣理解的這種認識🕛,到今天👊🏽,甚至於到明天、到後天🧑🏽‍🔬,還起作用的,叫傳統。歷史上有過,但傳到現在不實用了,這不叫傳統。這裏有一個規律,就是代表人類大多數的好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把它納入到傳統中去💆🏽‍♂️。因此,傳統是在無限地延長,而不是到今天為止。如果今天出現真正好的東西,也會納入到傳統中去,如果入不了傳統,那只是一時的曇花一現🍝,沒有歷史的生命力。(《蒹葭蒼蒼》)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