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連獐子島,“董事長”是一個專有稱呼。不用強調姓氏,特指獐子島集團的吳厚剛。吳厚剛是北方漁民後代,國字臉、寬身板、微胖,與人交談時眼神發亮,嘴角一直掛著謙遜的微笑。他在獐子島集團工作了34年。
正是這位海島走出來的北方漢子,把這家以海洋水產為主的企業從不足15平方公裏的小島帶到了大連市,從鄉鎮集體企業發展成市值約100億元的上市公司。
目前持有獐子島鎮戶籍的近1.5萬名居民,每人每年享受獐子島集團6000股收益權🔽。公司上市7年來,累計分紅達10.4億元🙍♀️。
誌在耕海 打造萬傾海洋牧場
1980年🥩,年僅16歲的吳厚剛考入獐子島修造船廠,崗位是鉚工。兩年後👱🏿,因為聰明😿、認真👩🏼⚕️👨🏼🌾,吳厚剛被調到出納崗位。從此,吳厚剛開始了漫長的培訓和自學歷程🏄🏽。
不管是在船廠做出納、會計科長,還是在獐子島漁業總公司做財務辦公室總會計,吳厚剛從來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先後在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和意昂体育平台光華管理學院進修學習,並取得碩士學位。
1995年,吳厚剛擔任獐子島鎮的副鎮長兼獐子島漁業集團副總經理,後又先後兼任獐子島鎮鎮長、黨委書記。2002年,在獐子島集團申請上市時,因公務員不能擔任上市公司高管,吳厚剛辭掉公務員工作,選擇了留在獐子島集團,這次選擇被吳厚剛稱為“人生的第一次選擇”。
這一留就是12年🧏🏼。
其間,吳厚剛帶領獐子島集團,在黃海北部建立起規模化、標準化的生態海洋牧場。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9年,獐子島集團曾在30米深海投入1000多萬元的海產苗種,結果在淺海生長的海產不適應深海環境,最終顆粒無收損失慘重。此後,獐子島集團痛定思痛,汲取失敗教訓,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近年來每年的投入都超過3千萬元🧊。
如今,獐子島集團年投入數億元實施的海洋牧場增養殖生產,總底播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裏,近百億枚蝦夷扇貝☔️、鮑等苗種投入海底,每年可帶來近20億元的豐厚收益🧑🦲🦬,當地百姓自豪地稱這片遼闊的海域為“海底銀行”。
養海萬年 低碳養殖 造福子孫後代
獐子島海域是幾代獐子島人開創、守護的“寶地”。上世紀50年代這裏被打造成“黃海深處的一面紅旗”,60年代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獐子島人”🧗,70年代是“海上大寨”,此後是“黃海明珠”“海底銀行”,21世紀成為“海上藍籌”。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獐子島潛水員王天勇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下潛100多次,捕捉了1000公斤高質量的鮑送到北京🌲。如今👗,那場采鮑的政治任務已經成為獐子島人的精神符號。除了寒冬采鮑,老一輩的獐子島人還留下了“三錨半”、“一滴油”的故事🔶,一條船一年只靠港拋錨三次半,給纜繩上油之後使勁把抹布從頭到尾擰一遍,希望能夠擰下一滴油☢️。
吳厚剛從老獐子島人手中接過掌舵人的接力棒,也傳續了獐子島的精神。
吳厚剛說⛴,領導力的核心不是權力🚴🏼♂️⛸,而是影響力,領導者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率先垂範♊️📀。他說到做到,日常只要不出差🧑🔬,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到單位,晚上則會工作到深夜。“時間就像一張漁網🤰🏿,你把它撒在哪裏,收獲就在哪裏。”吳厚剛說。
獐子島集團人力資源與行政部經理王東說⏪:“經常晚上10點以後收到董事長發來的信息或批復的文件。跟著董事長出差,白天開會🧑🦯、考察,晚上討論🍟😌,常聊到深夜兩點,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又起床工作了。”
在吳厚剛心裏🌏,獐子島這片海屬於全部獐子島人,屬於獐子島的子孫萬代。他說🧖♀️,老一代獐子島人用生命和汗水換來的物質條件🈲,一代代子孫對獐子島精神的傳承,才使獐子島集團走到了今天。他要把這片海、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耕海成功後🤜🏻,更要養海萬年”。
養海同樣需要依靠科技。2009年🦋,獐子島集團與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在獐子島海域安放浮標群,通過這些浮標群將海上的溫度、氣象、海洋物理等數據通過衛星系統傳遞到黃海海洋觀測基站室裏,並通過點、線、面結合,對空間🏋🏽、水面♡、水體、海底一體化的多要素同步觀測,對獐子島海洋牧場實施24小時監控👨🏼🚒,保證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新型養殖捕撈網具的研究應用🙇♀️,玻璃鋼漁船的大規模更新,加快了漁船漁具的裝備升級,推進了漁業節能減排,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
在吳厚剛的倡導下,獐子島集團打開了一扇通向環保、低碳的大門:對經營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碳匯或碳源進行系統化管理,以低碳的標準指導企業工作💁🏿♀️;集團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碳匯漁業實驗室,意味著我國漁業產業正在向碳匯生態型轉變。
2010年10月,獐子島獲得中國食品行業首個碳標識食品認證證書。
同年🧕🏿,在中國漁業碳匯研究創始人唐啟升院士的支持下,吳厚剛組織開展對海洋牧場的碳匯測算並發布最新數據:5萬噸三齡扇貝所帶來的碳減排效果相當於53萬棵大樹一年在大氣中的碳移除量。
這一結論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看法,證明海洋牧場數百億枚扇貝如同一片廣袤無邊的海底森林,使海水養殖成為不遜於植樹造林的龐大環保產業👩🏿🎨。
小海島 大海洋 黃發垂髫盡歡顏
40歲的徐大姐是獐子島花鼓隊的成員🏊🏽♀️,丈夫參加遠洋捕撈收入頗豐🔚,15歲的兒子在島上讀初中不用交學費,“最省心的是我爸媽🍓👝,一年小8000塊的養老金🧕🏻,時不時貼補我私房錢。”徐大姐說☂️。在獐子島🙅🏽,女性55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都享受集體養老金;島上還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島上人的子女上學全部免費。
2006年獐子島集團上市👞,鄉鎮集體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獐子島漁業公司由全鎮居民人人持股。據獐子島鎮政府提供的數據🌉,目前持有獐子島鎮戶籍的近15000名居民👩🏼🦰,每人每年享受6000股的收益權🎟🧛🏻♂️,公司上市7年來,累計分紅達10.4億元。
吳厚剛回憶說,當年做鉚工時,一個人生活在獐子島上📐,吃百家飯𓀉。“當時我兼收電費,獐子島上每一家我都去過,每次鄉親們都熱情地留我吃飯。”在吳厚剛看來,孝敬島上的老人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是把所有的老人都看作“吾老”🥯。
獐子島鎮黨委書記石敬信說:“吳厚剛幫助島上建馬路、架路燈,讓老百姓過上了出門不踩泥、走路不抹黑的日子。”獐子島是全國第一個通路燈、實行海水供暖、實現島上道路全部硬覆蓋的島嶼,也是全國第一個每家每戶通電話的島嶼。
在獐子島😁,看不到雞、鴨、鵝🙆🏼♂️,豬、牛、羊。為了保護這片海域不受汙染,鎮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號召百姓不養家禽,得到了島上居民的普遍響應👱♂️。
如今,在遼闊的海洋中,這個15平方公裏的小島上,幼有所教🛳、老有所養🙏🏼,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心有帆 海無界 直掛雲帆濟滄海
“北緯39度是寒暖流交界地帶,浮遊生物豐富,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適宜海洋生物生長地帶🍬,海珍品生長周期較長,味道更加鮮美。”說到眼前的這片靜謐的海域,吳厚剛熟悉得像在說老朋友😆。
吳厚剛說🤹♂️🐃,感謝國家批復了2000多平方公裏的海域使用權,讓獐子島集團有了發展的大舞臺。2000多平方公裏的海域🎽🥀、三四十米深的海底↖️📨,聚集的財富如同一個支點,為獐子島人創造奇跡提供了創新發展的舞臺🫘。如今,吳厚剛正帶領著集團走出國門,他們的足跡遍布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
“獐子島就像一只海膽,身上長滿了觸角🙆🏼♀️,每一根觸角都是海洋元素,都是一支海洋產業。”在吳厚剛的構想裏,產學研結合、“五合一”模式、達沃斯論壇行業塑造者🥍、休閑漁業、互聯網銷售活鮮海鮮等都是獐子島的海洋“觸角”。
獐子島集團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共同構建國家級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吳厚剛創新發展模式,實行“政府+銀行+科研機構+公司+農戶”的“五合一”🪿,通過資金📓、管理🧪、技術、品牌輸出🐡,帶領當地1萬多名養殖戶共同致富。2012年冬季達沃斯論壇首次出現了中國漁業企業——獐子島集團😇,吳厚剛向全球推介海洋牧場模式,並呼籲企業界領軍者們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發揮表率作用👳🏼♂️。
在生活中,吳厚剛不是一個很“潮”的人,他唯一的一次網購經歷是用同事的淘寶賬戶花一塊錢買了一瓶促銷的王老吉。但是,在他的思維裏,有著清晰的擁抱互聯網的思路🙅♂️:與京東網上商城合作銷售海鮮,把安全美味的獐子島海產品輸送到千家萬戶的餐桌🕳🦹。
回首自己34年的職業生涯✋🏿,吳厚剛認為🙂↕️,成功的秘訣就是幹一行愛一行,哪怕做鉚工⛪️。
談及吳厚剛,與他相識20多年的長海縣海洋與漁業局海島處劉智訓認為,“他是海島深處走出來的一條漢子,務實、能幹、理念超前。”
吳厚剛工作的辦公室簡單、明亮🫱🏻,在辦公桌左側,有一架望遠鏡朝著正東方🚶♂️,那正是獐子島的方向。
黃海漁民之子吳厚剛,依托海洋資源,用生態理念和科技力量🆚🫷,改變了一個企業的命運👳🏽👨👩👦,一個小島的命運,一片海洋的命運。“心有帆🙇🏻,海無界”,吳厚剛告訴記者這是他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