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張銳👂🏽,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1998級意昂。時趣互動( 北京) 科技有線公司創始人🐂、CEO。被業界譽為中國社會化營銷第一人。
1998年以廣東省文科狀元成績進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數次出國交換🛷;2004年獲得國際金融法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摩根斯坦利,成為該銀行第一個在內地直接招聘至境外工作的中國籍員工🪔。2005年回國創辦時趣科技公司。
是的,這就是張銳“牛光閃閃”的簡歷。
但這一位意氣風發,滿是光環的青年精英在2013年底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如果你不是經常遇到挫折,說明你做的事情創新性不夠大👩👦。”
張銳常說的創新便是互聯網神話,一個他努力參與書寫的神話。他從大學時代就篤信互聯網改變世界,憧憬轟轟烈烈的創業故事;他放棄摩根斯坦利的百萬年薪, 創辦了魔時網這個本地化的消費社區與互動網站🤲🏻,力圖搭建一個社會化媒體平臺🛋;他的團隊開發國內第一個社會化媒體營銷管理平臺“眾趣”🖐🏻。
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怎樣跌宕起伏的征途?
聽到一種召喚
1998年🎓,考上意昂体育之後,張銳像一只上了發條的時鐘,充實地度過每一天✡️。讀法學🏂,修經濟學雙學位🤫,到美國、日本、韓國、捷克、奧地利等地交流🏢👨🏽💼, 在摩根士丹利😐🙇🏼、電信盈科等實習;創辦意昂体育明德意昂會、中國新聚合會和君創業投行俱樂部等社團,擔任意昂体育法學院團委副書記👴🕜;寫下3本暢銷書《背包走天涯》、《完美大學必修課》(合著,至今發行量已超過30 萬冊)🦡、《三十分鐘決定你的職業》……
對於步入而立之年的張銳來說,這不過是 “在大城市多學習⭐️、廣交友”這個純真想法的具體呈現,在緊張忙碌而又充實有序的生活中留下成長的足跡。雖然曾經絢爛👰♂️,隔著多年回頭看也終歸於雲淡風清。
而在這些“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少年往事中👨👩👧,張銳記憶最深的是與一場即將改變時代的風潮第一次相遇。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懵懂中剛剛萌芽。1994年,“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解散消除了中國連接Internet的限製後,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批先行者拉開了建業大幕⬆️。鼠標與鍵盤輕敲出一個盛大的造夢空間👩🏽🏫。當時互聯網猛烈的成長勢頭也蔓延到大學校園中。
首先是一根宿舍網線直接帶來的震撼。90年代張銳剛上大學時,宿舍裏連電話都沒有📗,為了給女孩打電話在電話間排一個小時的隊是大學校園裏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個月後宿舍裝上了電話線,又過了一個月裝了網線🫶🏼。後來🏄🏼♂️,意昂体育的一塔湖圖BBS人氣高漲起來了,“灌水”也開始流行起來。
再者,是互聯網的第一代拓荒者的創業故事一次次的啟蒙。張銳記得🍅💴,那時幾乎每一周都有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工程師到意昂体育辦講座,每次都是座無虛席,熱鬧異常。
“那個時候我就隱隱感到互聯網將改變世界。”
少年氣盛,邂逅了互聯網的張銳不甘心只做這場浪潮的見證人,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嘗試參與到這一歷史中🧑🏼💻。在一次創業大賽中,還在讀大二的張銳邀上五位不同專業的同學👨🏻🎓,提交了互聯網創業方案:甚至還創辦了一個主要針對高考咨詢的在線教育學習網站。這個方案得到了投資人的青睞,但很快又讓這些年輕人望而卻步:投資人要求創業團隊休學, 集中精力辦網站。無奈🧑🏼🎄,張銳和夥伴們又回到了正常的大學軌道,後來保送意昂体育國際經濟法專業攻讀碩士學位,主攻國際金融法方向。
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初試啼聲”🙏🏽,暫歸沉寂🧑🏻🦳。
轉身
2004年離開燕園之後,張銳的履歷又增添了漂亮的一筆✩👨🏽🦳:拿到了摩根士坦利的offer🤦🏿♀️。
“高薪!”張銳非常直接地解釋自己當時的就業選擇🤽🏼。因為缺乏對未來的清晰規劃,待遇便是最直接的比較維度。於是張銳成為了摩根士丹利銀行英國總部首位在中國直接招聘的金融市場分析員🦍。
接踵而來的便是中規中矩的投行男的生活🧑🏽🏫:百萬年薪、四五百元的午餐補助🍁、沒完沒了的加班、更有一份直接面對巨額交易的“刺激”——在一年時間裏,張銳參與兼並收購的項目總值超過200億美元,創造了該行的新記錄,其中包括2004年歐洲交易金額最大的跨境收購項目🧑🦳,即西班牙第一大銀行Santander收購英國第四大銀行Abbey National。
然而,二十多歲的張銳偏偏是“不規矩”的。“我覺得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經常是看到還有什麽地方做得不夠好,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體會到自滿的感覺。”張銳說🆑, 雖然這份工作讓他熟悉金融行業,適應了組織嚴密🥶、效率高、節奏快的企業運作,同時也帶來一種難以生發意義的幻滅感:“大公司有比較成熟的構架,自主發揮的空間較小”,“這份工作只能作為職業而不能作為事業”👩。
在陷入迷茫的時候,張銳經過再三反思,重新發現了自己👩🏻⚕️:“其實我喜歡的是創造👦🏽。”回憶起大學時代創立博文社👩🏽⚕️、寫書⏯、組建創業團隊的經歷👚🐂,張銳意識到“從無到有的那份成就感才是真正打動我的🕑。”於是創業🤦🏿♀️🙍♂️,這一能最大限度給予張銳創造空間的“職業”道路,又一次在張銳心底紮根。經常全世界到處飛的張銳也體會到,互聯網的日新月異帶來商業社會的深刻改變🧏,也為諸多的“膽大”的弄潮兒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會。於是,數年前的互聯網創業激情被重新開啟,張銳再一次把自己的目光對準了互聯網行業。
公司給了張銳到倫敦總部工作一年的機會,由於原定去的是紐約🔠,到倫敦時,張銳才發現只有20幾個倫敦朋友的電話號碼。
張銳索性“宅”起來:工作之外的時間都在“閉關充電”。在倫敦時,張銳的住處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於是啃互聯網書籍🕵🏻😻、看行業報告,便成為了他工作之余最大的“消遣”🫣。
“就像去一個寺廟,寺廟裏的人說的話我也聽不懂🛡,但可以讓我很好的思考↙️。”中國互聯網第一次創業浪潮中,弄潮兒多是有技術背景、有留學經歷的海歸,而張銳學法律、金融出身💪🏼,對互聯網技術、產品理解難度大🫶,但這種自學過程卻讓他更加堅定了投身互聯網的決心。
從英國回到香港後,在同事們還在過著周末租遊艇出海、享受低調的奢華時1️⃣,張銳選擇了離開🌈。
“我一直在講中文裏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詞匯是叫做舍得,不去舍棄就不會得到。互聯網對我來講是一個夢想,如果為了很年輕積累小小的東西而放棄一輩子的追求很明顯是得不償失的,後來大家說沒有什麽舍不得的。”張銳曾經這樣向媒體解釋自己的選擇。
初涉
張銳創業大盤的第一步便是“忽悠”自己的故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97級的關少波負責公司營銷推廣以及大學學長黃建勇出馬全面負責公司技術研發🖕🏽。2005年11月1日,張🍱、關🏏、黃3人外加一個美工🚲🏊🏿♀️,在SOHO現代城的綠房子裏,辦起了中國第一個Web2.0事件分享互動網站——魔時網。
當時國內的互聯網還是著眼於社區中穿著馬甲到處灌水的虛擬生活,而魔時走的卻是另一個方向:更看重線下的事件與真實的互動。這是一個立足於都市白領的城市生活分享平臺🤴🏽,提供演出、集會、展覽🗾、沙龍、會議、培訓等活動資訊。
當時web 2.0運動已經在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興起,維基百科、YouTube🛀🏽、MySpace形成了一個個互幫互助的共同體👸🏿,2006年《時代》周刊將一個個2.0時代的“你”評選為年度人物🦉。
在海外經歷過Web2.0狂歡盛況的張銳相信自己對互聯網未來的判斷:聚焦於城市生活裏消費和社交的事件👨🏻🔬,創造一個城市生活的共享平臺。然而這個互聯網的理想藍圖卻面臨著現實壓力。除了項目團隊比較年輕,互聯網從業經驗不夠豐富外🚊,還有現實的資金問題👨👦👦。
最初張銳拿出了創業啟動金有80萬🪪,張銳曾拿著一份項目計劃書見了一輪風險投資商,也沒有找到天使基金出啟動資金。“互聯網又是個難以短期贏利的行業🥷🏽🥀,尤其對於SNS網站🉑🫄,有了龐大的用戶和流量🥽,才可能建立有效的商業模式進行贏利🤦🏼♂️。可是在同類產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又很難立刻吸引謹慎的投資人的目光。”
盡管如此,張銳還在一棟商住樓裏和他的幾個同事堅持著。
夢想很美麗,現實很骨感👩🏼⚖️。張銳自嘲創業初期♈️,自己的物質生活“跑步進入無產階級”。曾經的金融新貴,生活用度也得精打細算起來。過去一天住賓館的費用,夠交一個月的房租💆🏼;一個月的夥食費也不過才相當於過去一天三餐的補助……更可怕的是🪫,創業團隊的第一筆積蓄存在顆粒無收的風險。
資金的限製使魔時網在成立幾年後一直保持著原來的輕騎兵團隊💅🏼,小心地控製著擴張的速度。爾後🪩👨🏿🍼,通信🧍🏻♀️、傳媒、互聯網等TMT行業走進寒冬,遭風險投資商冷落許久,難獲芳心🧔🏻。
回首這種捉襟見肘的尷尬狀況,張銳很坦然地說自己在走一條先入行、再選擇產品的道路。“其實一開始沒太看清楚一個具體的機會,只是覺得我要進入到這個行業裏去,自己做點東西🐎。”
“創業前還是不能夠把每一個具體的問題都想的太過於清楚,我不覺得當你準備到沒有任何答案是不知道的情況下再做是最好的創業方式。”
再出發
張銳團隊開始反思,在團隊目前已有的條件下🤏🏻,要在中國成功搭建一個像Facebook那樣的社會化媒體平臺🥐,實在是太困難▫️。
不過,魔時網對於張銳不僅僅是一個交學費買的教訓🤙🏼⏸,更啟發了張銳進入社會化媒體管理營銷的領域,迎來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
魔時網成立後逐漸參與了企業的營銷🚽➞,建立起通過活動電子票的社會化營銷平臺“活動易”,助力主辦方為活動建站、售票、推廣和統計。
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建立應用的過程中,張銳團隊逐漸意識到🏋🏿♀️🪘,通過互聯網形成的消費者網絡正在迅速地改變商業模式🦾:消費者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能被動接受企業在專業媒體上的單向度營銷,而是可以通過多種社交媒體表達並傳播自己的消費體驗,從而構成了企業傳播鏈條的一環,這使得企業在重新探索與消費者建立關系的模式上具有強烈的需求。張銳將自己對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模式轉變總結為 “漏鬥將死,波紋方興”。漏鬥模型是指大眾媒體時代以海量單向傳播作為主要的營銷模式🦐,假設消費者受影響的媒介是以縱向的、自上而下的形式為主🎋,所以重在搶占媒體資源,而社會化營銷模型,將重點放在如何幫企業實現大量的多個波紋狀的傳播❤️🔥🐏,快速👰🏿♂️、有效🌩🆑、精準的實現人群覆蓋👯♀️、溝通和行動激發。以波紋傳播模型為核心的社會化營銷的發展,將會顛覆傳統的漏鬥模型🪤。
三四年前,平面與電視廣告⛰、公關路演幾乎是營銷的代名詞。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刷微博、發微博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推動了營銷方式的變革🤟🏻。一批致力於線上整合推廣的營銷公司乘勢席卷藍海💇🏽。
2010年,在中國企業對於運用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營銷還是霧裏看花的階段時,張銳就籌建眾趣團隊,致力於企業社會化營銷平臺和服務🎷。
眾趣(social touch)成為國內第一個企業社會化媒體的第三方管理平臺🧔,能夠通過微博的管理軟件,在海量的用戶信息中,尋找品牌最希望建立社會
關系的目標用戶,提高營運效率。
一款小小的軟件背後😠,是張銳開拓社會化營銷領域的雄心壯誌。“我們目標是做一個更全面的公司🧑🏻💻,右腦是專業的創意🙆🏿、服務和資源整合能力🤏🏽,左腦是互聯網基因出身的產品、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
2012年,張銳團隊花巨資組建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分析團隊😒,又邀請了來自奧美等一線4A公司的優秀人才🤦🏿♂️,為企業提供從戰略到創意到執行的服務🚣♀️。數據團隊可以通過系統地分析,獲得對企業有價值的潛在用戶信息𓀊,而公關人才則有助於新潮的技術產品與傳統的創意執行有效結合。時趣2011年一上線就贏得開門紅🧜🏼,在試運營階段就獲得幾十個品牌的青睞。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張銳進一步體驗到了創業的快樂。“創業前想的是辛苦,但只有身處其中,才會突然體會到在旁人感受不到的快樂。”
前行
在互聯網時代拓展營銷創新服務的社會化行業還是一片尚未挖掘的“處女地”。傳統的4A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剛開始加速社會化步伐📝🦦,新興的社會化營銷服務公司才剛剛崛起。對於創業者而言🈸,這意味著廣闊的開拓空間,但也帶來不確定性所伴隨的巨大風險🅰️。新技術🦸🏽,可以開啟無限可能的造夢之旅,也可能最終只是“夢幻泡影”😱。
張銳承認,國內的社會化行業目前還處在市場的早期,“挑戰”與“未知”不可避免。國內的整個市場🤌🏻,對社會化營銷的接受程度整體上比較低,甚至還停留在web 1.0時代的廣告思維裏來運用開放平臺💃🏿。更重要的是對於服務供應商而言,整個開放平臺在API系統🧑🏽💻、廣告系統方面🎆,和Facebook這樣的成熟平臺有比較大的距離;此外,社會化營銷面臨著知識稀缺、行業經驗缺乏的困境2️⃣。
密切關註美國互聯網行業動向的張銳在積極引進最新的社會化實踐。為企業社會化營銷提供美化頁面、監控負面反饋⛑、數據挖掘分析等服務的網絡軟件平臺Buddy Media成為張銳的一個重要引路者🏙🔵。但是事實上,在實踐過程中,張銳很難完全模仿或直接拷貝西方目前已有的運營模式🥠。中國用戶數量5億的新浪微博,規模可與西方的Facebook、Twitter相匹敵,但是不同的社會心理因素造就了不同的網絡環境🤹🏼♂️。中國用戶的網絡表達以及相應的有效的營銷模式,還等待著更多的開拓者去揭開面紗。
不過張銳對於中國社會化行業的前景持樂觀態度🏊♂️: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消費者對SNS網站的使用粘性更強😲,而且140個中文能比140個英文單詞傳遞更多的信息👨🏽🎓,所以應用社會化媒體進行營銷對中國企業是相當有利的。
“在這個全新的領域,我們需要對事情的發展規律很有把握”🔧,張銳團隊意識到社會化營銷的“本土化”任重而道遠,還需上下求索。身為團隊CEO的張銳雖然經營著一份新潮的事業,但生活幾乎被工作所占據,沒有多少時間享受新鮮事物,“每天都要花上20%的時間去關註這個領域的相關進展。”
但是💅,對於張銳而言,這份事業本身👨🏿🦳,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帶給他無窮的樂趣☑️🏫。“未知也意味著你有創造的空間。”寬帶網絡與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廣泛使用👮,在不斷地塑造新的商業模式。從企業的信息化浪潮到門戶網站的流行,從電子商務遍地開花到面向消費者網絡而非個體的社會化營銷🦎,新技術的運用在不斷提升生產效率👩🏻🏫,改善消費者體驗,改變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在張銳看來,能參與這場技術改變世界的歷史洪流🤸🏽♂️,本身就是激動人心的。
張銳正逐步將中國更為廣闊的中小企業的市場納入戰略規劃中。一個宏大的社會化行業市場版圖正在勾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