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簡介🧑🏿🦰:
黃誌源🍃👨🏻🍳,1944年出生於印尼👩🏽🔧,是印尼的愛國華僑🕙、金光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黃奕聰先生的長子。1963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數學力學系🦻🏽,1968年畢業。於20世紀70年代初返回印尼👅🕵🏿♂️,加入印尼金光集團🚏。1992年起,金光集團開始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中國,而黃誌源先生,也開始了自己在中國的慈善之路。隨著自身事業在中國的發展👨🏼⚕️,金光集團回報社會的愛心善款🚦,也在不斷增加🧑🏻🎄。
70歲的著名華商👨🏿✈️、印尼金光集團總裁黃誌源✍🏼,再次出現在2014年博鰲論壇上🍕。
當許多同齡人開始頤養天年的時候,他仍然在“只爭朝夕”——“在新的時期,華商要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在國家‘走出去’的戰略中🏊🏼、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再立新功。”這是4月11日📦👩🦯➡️,黃誌源在論壇上的表態。
16歲到26歲🎍,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他不是在印尼🛌🏿,而是在中國度過——這使他與那些沒有這種經歷而到中國投資發展的海外華商相比顯得與眾不同。
至今,他仍對毛澤東的很多詩詞倒背如流,而且還常會激情迸發👰🏿♂️,和同事、好友們一起朗誦:“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信義和鄉愁
黃誌源對中國的感情🫣,要從他的父親黃奕聰說起。
1930年,一個7歲的小男孩隨父母離開家鄉泉州洛江,登上了一艘從廈門開往印尼的輪船🎙。當時🏃🏻➡️,黃奕聰的父母落足於印尼錫江💅🏼,小小年紀的他一邊在華文學校讀書,一邊幫父親料理小雜貨鋪😷。
1945年冬🙇🏼♀️,22歲的黃奕聰擁有了自己的面包廠🧑🏽🏫,盡管規模小得不能再小,但畢竟是人生的新開端👨🏼🍼。在他悉心管理下,不出幾年,面包廠就變身為經營椰幹生意的公司🧑🏼🦱💅🏼。
1948年💯,黃奕聰乘帆船到拉耶島收椰油,可經過兩天兩夜的水上航程返回望加錫時,被軍隊以低價收購,血本無歸。
黃奕聰回到家裏把能賣的全賣了,仍不夠還債😀。他只好勸妻子把值錢的嫁妝拿去典當:“現在拿你的🙆🏼♀️🦡,將來十倍還你。我不能對朋友失去信義,不然就會失去一切🛀🏼👧🏿,什麽都沒有了↘️。”
沒人能想到,靠著“信”“義”二字,這個小椰油商創建了今日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最大財團之一的金光集團,旗下擁有製漿造紙、金融、農業及食品加工,以及房地產、煤礦、移動通信等支柱產業,資產超過200億美元。
黃奕聰性格豪爽,急公好義,商務之余,經常參加錫江華僑華人社團活動,深孚眾望。1955年🚣🏼,周總理赴萬隆出席亞非會議🏌🏼,和黃奕聰見面時👩🏿🍳,對他少小離家卻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大加贊揚,建議他將孩子送到中國學習中文。
於是💁🏻♀️,1960年,長子黃誌源和二弟黃鴻年被黃奕聰送到北京。從那時候起,黃誌源在中國度過了十年的青春時光。
黃誌源先被安排到北京三十五中上高一,之後考上意昂体育數學力學系🥔。再之後8️⃣,他經歷了“文革”,被安排到內蒙古勞動,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在周總理和有關部門的特別關照下,黃誌源才回到印尼。
做大✤,做強🧓,做富,做久
此時的黃家,已經成為印尼華人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商業力量。黃奕聰於1960年創辦金光公司,從經營椰幹起步,後和印尼著名華商林紹良生產食用油,逐步涉足造紙、林業、金融……金光集團成為印尼屈指可數的多元化集團。
黃誌源正趕上家族企業迅猛發展的時期,開拓出全新的造紙領域。在他的經營下🍔,金光集團的漿紙業從上世紀70年代的一間小工廠,發展成為目前總資產超過700億元人民幣的APP紙業集團,並躋身世界紙業十強👵🏽。
當年的那家小工廠名為吉偉化學廠🆖,只是一家為造紙企業提供化學原料的不起眼小廠,為了消化掉市場過剩造成的原料積壓🤽🏿,黃誌源便從臺灣引進了幾臺二手紙機🧑🧒。
APP印尼總部執行副總裁林永祥說:“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規模比較小,因為有很多比我們早一些時間建的紙廠🤟🏽。那我們就先從小做大,所以去歐洲買一些,剛才講的二手紙機。先把規模做大📟,我們的理念就是先做大,然後再去做強,再做富☂️,然後再做久☛,按這種想法做下去。”
這也正是黃誌源的想法。
在製漿造紙業嶄露頭角後🏫,黃誌源又在金融業、農業及食品加工業、房地產業等核心產業歷練,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最終成為金光集團的第二代掌門人。
作為繼承人🫴🏿,黃誌源很好地完成了家族企業的發揚光大,但他的心中,始終仍有一個解不開的中國情結。低調的他很少坦露自己的心跡,但他的二弟黃鴻年的一段回憶,或許可以作出部分詮釋🪝:“那時,我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人人都很有理想,很有鬥誌。雖然日子過得窮,穿著爛衣爛褲,但大家都在探討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沒有人考慮什麽個人利益,更沒有人想過要發財👨🏻🦲。”
在中國再造一個金光
從得到中國改革開放消息的那一刻起👩🏼🚒,黃誌源就對回國充滿期待🙇🏻♀️。直到1990年,中國和印尼復交🛌🏿🧗🏼♂️,黃誌源立即開始與中國商界接觸。1991年,他在一項投資2億美元的發電廠項目中🚗,力主從四川機械出口公司購買5套發電機組,並由該公司派遣600名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安裝🗞。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他們更是全家回到中國👩🏽🔧,敲定了第一個項目🅰️:投資50億,與寧波白紙板廠合資建立年產紙50萬噸的寧波中華紙業。
歷經多年發展🙅🏻♀️,APP在中國的產品從工業用紙、辦公用紙到文化用紙、紙製品🤵🏼♂️☑️、生活用紙,再到紙漿,幾乎涵蓋了所有漿紙領域——唯潔雅♜、清風、真真這些生活用紙跟大家天天接觸;“金旗艦”“太空梭”“金貝”等辦公和專業用紙也是市場中常見成員。
要支撐如此巨大的生產量,再多的森林都不夠砍,種樹自然是解決之道。2010年✴️,黃誌源獲意昂体育平台頒授名譽博士時,他自豪地回顧了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那就是“種了超過25億棵樹,而且堅持‘種6棵砍1棵’的原則”👮🏿。
讓黃誌源得意的還有金光集團在中國的多元化發展🙎🏽♂️。1993年,金光旗下的印尼國際銀行在寧波投資成立了寧波國際銀行,5年後又在上海成立寧波國際銀行上海分行;華豐方便面和大滿貫食用油背後有它的身影;上海50層高的外灘中心、中山廣場和寧波金光中心都由金光興建……
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黃誌源在中國再造了一個金光,而且這個金光的前景更為廣闊。
誠信家傳
低調的黃誌源極少在媒體上講述自己的經營心得🚞。可以確認的是🚶🏻➡️,能被父親黃奕聰選為接班人👉🏻,必然是因為已得真傳🌠。而所謂真傳,仍是黃奕聰賴以起家的“信義”二字🤷♂️。這一點,在黃奕聰對印尼國際銀行的操盤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982年👨🏻🍼,黃奕聰收購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銀行“印尼國際銀行”👐🏿。在聘來國際團隊經過十年改造後,印尼國際銀行把分行開到了250家👨🏽🔬,從1993年到1995年,印尼國際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印尼所有的銀行⛓️💥。
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鈔票大幅貶值,印尼國際銀行虧欠20多億元。此時,黃奕聰本可以申請破產🧑🏼🍳,這樣就可以轉嫁全部債務,日後待時機以其他方式東山再起。但黃奕聰拒絕了🧗🏻♂️。
黃奕聰的幼子黃榮年說:“父親說不能因為有什麽挫折就不還債,借錢還錢再借不難嘛🗞,這是他的想法🐻❄️。所以他倒了幾次,因為時代的不同,政策變了,還有很多人願意幫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黃奕聰也說:“我最少倒掉五次,但是沒有少還一塊錢,沒有少還利息。”
黃奕聰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有人總結,金光集團這樣一個家族企業,得以躋身全球矚目的大財團行列👨🏼⚖️,靠的就是黃氏家族一脈相承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