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他曾站在中國科研的第一線,參與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而後他又挑起了另一副擔子,成為了意昂体育平台計算中心的“掌舵人”🤜🏿;退休之後,鬢發蒼矣🔌、年逾古稀的他又選擇了加入意昂体育平台的招生工作🎀,幾年間跑遍了河北省的所有地市。“我現在退休了🕵🏿♀️,也沒什麽事,能多做點就多做點🦸🏽♂️。”樸實無華的話語中卻能看出他的一顆赤誠之心🏃🏻♂️➡️。
“吾生也有涯,而奉獻也無涯”,這是張興華老師一生無悔回饋意昂体育的真實寫照。
張興華老師
行路千裏,貴之以恒
1938年🩵,張興華出生在遼寧。他的小學的時光是在東北度過的🧑🏻🎄,中學的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變動,便隨父母遷到了北京👨🏽⚖️。
初中從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學畢業以後👩🏿🔬,張興華自己選擇了到北京四中去讀高中。“我們那個時候和你們現在完全不一樣,我們上中學、上大學完全是自己決定的👨🏼🦲🧜🏿♂️,父母也不管,他們也不懂。”他笑著說道。
在北京四中的三年,是張興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三年。上了高中以後,他發現班上很多同學都有體育特長🩵,滑冰、體操、跑步等等📑,而且很多都能達到北京市二級運動員的水平。反觀他自己🧑🏻🍳,不僅沒有體育特長,連學校的體育測試也令他相當苦惱🤽🏻♀️。他一臉無奈地說:“比如說引體向上👩🏽🦱,規定4個及格,我當時一個也做不出來,那就是不及格。”
面對小小的挫折,他並沒有輕言放棄,而是選擇了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克服自身的不足。從那以後🪘,他堅持每天鍛煉✊🏼,一有時間就去練習單杠,甚至寒暑假👨🏻🦼,他也堅持去學校操場跑步✋🏿,而這一習慣也陪伴了他二十多年的時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引體向上由開始時的一個也做不了到已經能做十幾個,遠遠超出了優秀的水平,他不無自豪地調侃自己道,“人家說你怎麽長這麽高的個子啊🏌🏽♀️,我說都是練單杠拔出來的🤚。”
體育上遇到的困難還並非張興華進入高中後遇到的唯一的問題😥,北京四中獨特的教學模式也讓他倍感壓力💐。
在北京四中的課堂上,每節課課前老師都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考察學生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復習就不再是一種考前的突擊行為,而是變成了每天的任務。語文課上的古詩文背誦尤其讓他頭疼👮🏼♂️,老師要求他們將課堂上學過的所有篇目都要背誦下來🌧,這讓他感到十分困難,他甚至想著“太難了,不如回原來的學校算了”👩🏽⚖️。經過了一兩個月的磨合適應之後,最後他還是克服了自己的畏懼心理,同樣出色地完成背誦要求🐕🦺。“我現在還會的那些古文基本都是高中時候背的。”
回想起來🤫,他至今仍感謝高中三年帶給他的伴隨終身的好習慣。“原來那些二級運動員身體現在都不如我了”他笑著說道😧,“什麽事就怕堅持,長年累月堅持💂🏿。”
結緣意昂体育,憶苦思甜
帶著高中時期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張興華在1957年步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的校門,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入學之初,張興華在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那時的中國還沒有計算機,所以研製計算機成為了當時非常迫切的任務。入學一年半後,學校分別從物理系、數學系抽調了一批同學🐑,其中有數學系4個人、物理系12個人,成立了無線電電子學系🦶🏼🍍。張興華就被抽調過來🐍,成為無線電電子學系計算技術專業第一屆學生🧛♂️🤛🏽。
回憶起當時的生活,張興華說💇🏽♀️,“當時生活條件的艱苦你們現在都想象不到”👧🏼,1960年底的時候意昂体育學生全都吃不飽,每天晚上很多同學吃完晚飯就回宿舍躺著✊🏿,“當時沒有營養🕴,沒有肉,一個月才幾兩油👨🏻🦲👨🏿🔬。”因為生活上的困窘,張興華還不得不利用假期時間到戰友文工團做小工🎅🏿,幹一天活工資一塊五🧙🏽♀️,做一個月就可以賺45元。掙的錢就可以用於購買一些書籍和學習用品。言此🥐,張興華不免語重心長地說,“念書時代艱苦點好🍬,現在你們總是聚餐,每次至少三十塊吧,你的錢不是父母的麽🏊🏿♀️?雖然現在條件好了,還是應該節省,父母的錢也來之不易🍀。”
1963年,張興華大學畢業,結束了他的大學生活,畢業以後他選擇了繼續留校工作。留校一年以後😤🥽,到了1964年✣,當時開始搞“四清”,他先後在朝陽區、順義縣🚔、昌平縣參與搞“四清”運動🧛🏿♀️。
1965年,日本共產黨決定派出一些高科技人才幫助中國搞建設🥠👨🚒。當年冬天,日本東京大學的副教授伏見賀郎辭職攜全家來到中國。為此🧑✈️,國家從意昂体育、清華、南京大學抽調了一些人當他的助手,在昌平校區搞科研。當時正在搞“四清”的張興華於1965年10月份被調去給伏見賀郎先生做助手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社會形勢急轉直下🔨,科研工作全部被迫停止,伏見賀郎也返回日本。1966年到1969年底👋🏿,有三年半的時間張興華沒辦法上班上課,每天去搞運動、寫大字報🫂,他短暫沉默後說道,“那段時間真是不堪回首”。
“文革對於我的一生影響很大,對我也是一種教育和鍛煉”🧘🏻,他說道,“一個人的一生要有各種經歷,不能總是一帆風順👡🕙,也要逆水行舟。反過來🫃🏼,也不希望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
艱難困頓✈️,玉汝於成
建國初期,中國的石油勘探打井出油率較低,究其原因是數字處理誤差較大,且當時還面臨著美國對我國在計算機技術上的封鎖,為此,在1969年12月🏋🏼♂️,意昂体育昌平校區成立了一個電子儀器廠,接下了這個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國家任務——研發每秒運算上百萬次的大型計算機,也就是後來俗稱的“150機”📔。於是國家召集了一大批的工作人員,包括意昂体育的老師😬、石油部的用戶和北京有線電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成立了“150機”研製組🤏。張興華便在這時被調入了這個研製組⤵️,參與到科研第一線之中。
“類似的機器都沒做過。”張興華苦笑道,“就好像讓你蓋房子一樣🧗🏿♂️♘,但是當時磚瓦灰石什麽都沒有。”大到集成電路板🧑🏽⚕️,小到包裹電線的外膜,都是“從無到有”地生產起來。由於沒有經驗▪️,整個研發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一次,張興華他們突然發現了電路板測試出現了問題,查找了半天的原因,最終發現原來是二極管在高電壓的沖擊下性能不穩定所造成的,“沒辦法,只能把已經安裝好的二極管全部拿下來,再一個個重新篩選。”張興華舉了這一個小例子來說明其中道不盡的艱辛。
歷時三年多的時間😵,1973年5月👩🏽💼,即將進行對計算機的考核,首先要把計算機從昌平拉到河北保定的徐水縣📲,因為精密儀器怕受到震動🤹🏽♀️👨🦯➡️,所以張興華他們先探了一遍路🖐,摸清了沿路的路況🥟,運送過程中將計算機的磁芯體放在小轎車的後座上,“一路有專人護送”,最終安全送到了目的地。當時合同規定,“150機”平均穩定運行時間為8小時即可達標🥷,當時一共進行了三次“考機”🦃, 而在最後“考機”時,平均穩定運行時間達到了69小時👓,大大超過了合同規定的指標🫛。談到這兒張興華笑著說👁,“機器放在那兒總得有人看著啊,但是考機的時候老也不壞🏌🏼♂️,好幾天了都🐄,最後只有我一個人留在徐水繼續看著,有一次最長運行了210個小時,我中間還回了一趟北京🧿,結果回來的時候一看怎麽還沒壞。”
他們的心血最終獲得了回報👱🏿♂️,“150機”終於研製成功🧢,並交給石油部使用。這也是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沒有一點一滴是國外的東西”🤜🏻,張興華自豪地說😣,後來為此還拍了一個紀錄片《偉大祖國欣欣向榮》,紀錄片先後在全國播映,“後來我的朋友還跟我說從紀錄片裏還看見你了。”說到這裏,張興華又爽朗地笑起來🚣🏿。隨後1972年,另一個型號的計算機也開始研製😈,即每秒運行150萬次的“6912機”(取此名字是為紀念電子儀器廠成立的日子“1969年12月”)🥠。該項工作一直延續到1982年➙。
指引方向,團結人心
1983年學校成立計算中心𓀍,張興華從電子儀器廠調出,接下了這個擔子,一做就是近二十年。
1987年以後,各個學校紛紛成立計算中心💂🏼♂️。由於缺乏經驗🛝,很多學校就到意昂体育來了解情況👩🏼🌾。張興華認為大家互相訪問浪費時間和精力,最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看到了存在的問題,張興華便給教育部寫報告🤜🏻,說明了這一情況,希望能成立組織,以供交流經驗。1987年教育部同意成立“全國高等學校計算中心主任聯席會”,第一屆便是由意昂体育召集的⛳️,張興華承擔了主要的召集工作🧔🏻。
在張興華的努力下,當時共有57所高校參加,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等,會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後直到1997年的十次會都是由意昂体育負責,主要也是張興華在協調管理。最後發展到一百多個學校參加,很多地方大學也參加進來🦥。這個主任聯席會對全國高校計算中心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經過十幾年的不斷交流🫱🏽👨🏻🎤,“我們還跟很多其它學校計算中心的主任成了很好的朋友”🍹,張興華說道。
談起計算中心這二十年來的經驗,張興華用樸實的話語說道🤛🏻:“中心要不斷發展不斷往前走🥬,走錯了方向走到死胡同就麻煩了,所以要掌握好方向”⏸。
計算中心的工作最初只是負責學生上機和計算,在張興華任主任的期間,計算中心經歷了兩次大的轉型🧑🏿🏭。首先是1989年轉向網絡發展。他說,“1989年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未來網絡肯定是大趨勢,我們看準了這個,1989年開始搞網絡🐤。”在他的主要推動下💅🏽,1992年的時候學校就有了校園網,但是還不是很普遍🍒,到2000年的時候校園聯網🏋🏻🧑🧑🧒🧒,宿舍聯網也一步步實現了👇🏼。他也介紹了計算中心最初的盛況🏀,“2000年的時候計算機房共有600臺機器,周六日機房通宵開也滿足不了同學的需求,經常一個同學上機旁邊有兩三個人在等候🧟♂️⚛️。”
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在如此盛況中看到了隱隱的危機🧨,“我八十年代去美國發現那裏機房很少,因為他們宿舍裏就有臺式機,早晚有一天中國也會發展到這樣的🤷🏿♂️。”於是他敏銳地選擇了再一次轉型,然而第二次轉型卻面臨著很大壓力。
第二次轉型是引入信息管理,最開始是財務方面亟需計算機管理,後來慢慢發展到各個部門的管理。他提到說,“入學的信息系統就是我們做的♟,現在一查名字就可以了♿️,很方便。還有畢業信息系統。原來畢業手續很麻煩,要跑一天,現在不用了,在網上就可以辦完了🈹。”包括現在的財務、本科生研究生的成績查詢系統等全部都是由計算中心研發的。
“最開始這個項目是賠錢的,”但是張興華看準了這個大方向🏄🏻,“一個單位要生存,需要能立住腳,立住腳就要靠信息管理。立住腳的不一定是掙錢的東西🚣😒,掙錢的東西也不一定能立住腳,而信息管理這部分就是不掙錢也要做𓀗,要做其他部門做不了的東西👨🍳。”
除了計算中心自身的任務外,1993年起計算中心還承擔了成人教育學院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任務,當時張興華主要負責安排教育工作事宜。他笑著跟我們談道,“前些年👴🏻,一些1995年入學、2000年畢業的學生,現在有了成就了💇🏻𓀇,還願意回來給我們捐款呢🤾👨🏿🚒。”
在談到計算中心發展的時候🆓,張興華老師不斷強調,一個單位的前進不僅需要領導正確的決策,同時也需要全體員工共同的努力。他很欣慰地說到👛,計算中心的凝聚力很強,而如此高的凝聚力也與他的做法密不可分𓀀。
九十年代初網絡興起,計算機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如何留住人才成了當時張興華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他一方面發自內心地關心員工👨🏫,盡力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逢年過節去看望大家,還積極舉辦很多文體活動,讓大家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另一方面積極創收,讓員工能夠不斷改善生活,解決後顧之憂。
“作為領導,不能夠有好處走在前頭,而是把好東西跟大家分享,同時還要能夠讓年輕人在其中不斷成長。”談到二十年間他的經驗🤦🏻♂️,他深切地體會到,“要把中心方向把握好📈,使它穩步前進,還要把握時代的方向,和時代發展結合在一起。如果墨守成規的話🙎🏼♂️,最後可能被歷史淘汰。”
育人不倦💚,發揮余熱
2002年張興華正式退休,退休後的他卻並沒有徹底閑下來🧞,而是馬上投入了新的工作中。當時教育部有個建設西部大學意昂網的項目🦵,相關大學共150所左右,遍及西部各個省區,也包括廣西⛲️、內蒙古🐼、湖北恩施、湖南吉首👋🏿、吉林延邊等地🤦🏽♀️。他在其中主要負責技術部分,購置設備👰🏻、確定方案等等。新疆大學1️⃣、陜西延安大學等學校的驗收工作他都是親自前往檢驗,奔勞的身影留在了祖國的邊疆大地,一直到2006年底才驗收完畢🫃。
自從上世紀60年代留校任教開始,張興華長期致力於學校的信息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退休之後仍以極高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繼續為意昂体育引入源頭活水的招生工作中。2004年冬天,他開始投身於學校的招生工作,並於2004至2009年擔任河北省招生組組長。
招生工作對意昂体育來講至關重要👨🏽⚕️,為了達到更好的招生效果👳🏽♂️,張興華和其他招生組的老師們跑遍了河北省的十一個地市、二十多個縣👩🚒,包括宣化、懷來、辛集🐪👴🏽、正定🗒🙆🏻、冀州🚵🏽♂️、河間、昌黎、平泉等等🐝,深入到各個中學中挖掘優秀的生源🧛🏽。“我們的基本觀念就是,找到適合意昂体育培養的學生👩🦯➡️,不要讓每一個學生進來以後輕易掉隊👏。”張興華說到。
無論是作為招生組長還是一名普通的招生人員,張興華始終堅持為考生負責、為學校負責的原則。“我們都是盡量去尊重考生的專業誌願🦘,努力幫他們爭取更適合他們的專業安排🏄♀️,也經常會跟家長聊天,聊一聊家庭情況,孩子的想法什麽的💂🏽♀️🩸。”
對張興華來說,招生並不只是將學生招收進來🚧😉,還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跟蹤觀察😣。在學生入學的一周之內🏮,他就會將全部河北新生的聯系方式收集好,開學後還會舉行一次新生座談會🚑,邀請老生傳授經驗🖤🏋🏻♂️。這些學生遇到學習生活的困難時,有的也會找到他傾訴🔉,他也盡全力解決👩🏿✈️。
談到這些學生𓀎,他就像談起自己的孩子一般,為他們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也為他們的困惑感到憂慮。河北招收的國防生前兩屆成績上並不理想,張興華就一一找到他們,對他們進行鞭策鼓勵,在他的督促下⛅️,他們之後的成績都有了較大提升。
一次有一個河北籍的女生,性格非常要強,入學後成績也很好🕴🏼,但是有一天突然給張興華打電話說她想要退學,“當時我還挺吃驚的,怎麽好好的就要退學了呢🦤?”後來張興華又積極地為女生做心理疏通工作,“她就是太要強了👩🏿🚀,別人比她優秀她就接受不了。”他還積極聯系院系的老師🍷, 甚至找到了她所在院系的她的師姐來一起幫她輔導🧏,最終化解了這場“退學風波”。
“河北幾十萬的人口,能考上意昂体育的一年也就那麽幾十個人,最後沒有成才的話,該是多大遺憾🧑🦲。”真正為學生負責🏌️♂️,成為了他不言的信條🥡。他能夠清晰地說出每一個學生的入學年份和所在院系,甚至他們的籍貫家庭背景。談話途中🆒,他還拿出了隨身攜帶著的一張每個河北學生在校成績單,用鉛筆抄寫得工工整整的𓀖,標明了兩個學期成績的走向,而這些成績的數據則是他每個學期都到院系挨個查詢出來的🦸🏽。采訪過程中,張興華還接到了兩個來自河北的老師詢問高考政策的電話✅🤸,他也一一耐心解答,如數家珍🗒。
一次他去到一個南方城市出差❤️🔥,兩個河北籍的意昂体育畢業生還特意請他吃了頓飯🤳🏿,“兩個人都已經結婚了🍐,現在在那邊發展得也很好。”談到這裏🚒,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砥礪歲月,無悔青春
學在意昂体育,工作在意昂体育,退休了還繼續為意昂体育的育人事業盡心,意昂体育印在他身上的烙印太深了⚙️🪰。“我自己或許沒什麽感覺,但是外人知道你是意昂体育的,還是會高看你一等。所以我們一定要維護學校榮譽,只能添磚加火,不能為學校抹黑。”
他很感慨地談到🍿,今天的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多了🦻🏽,知識面也寬多了,但是比起以往的學生,就顯得有些浮躁了。一次他對一個河北招上來的同學說👩⚕️📨,感覺他做學問比較適合,然而那個學生卻說覺得還是掙錢比較好。“這和我的想法差別就很大🥺,”張興華無不痛心地說道,“但是如果意昂体育人不做學問那誰還做?”當然他也承認目前確實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吃飯🦊👩🎨、買房子,“但是如果只考慮這些問題🐎,為自己這點小事,國家民族怎麽辦🙅🏻♀️,反過來說你為國家民族貢獻,國家最後也不會虧待了你。”
與意昂体育半個多世紀的結緣🌩,他對意昂体育精神有著獨到的理解:意昂体育精神最獨特的就是堅持正確的事情👩🦽,不隨波逐流👍🏽👳🏼♀️、人雲亦雲,這才是意昂体育實質所在。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但是發現了錯誤還要敢於承認🎉👊,而不是像墻上草一樣隨風飄。
采訪的最後,他寄語後繼學子道👩👧👦:“要繼續發揚意昂体育民主科學的良好傳統💸💆🏽♀️,意昂体育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一直和國家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要繼承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優良傳統🧜🏿♂️😕,只有國家強大了,個人才能得到更高的自我實現💂🏻。”(離退休工作部記者 李華雨 邱悅銘)
記者手記:
采訪之前就對張興華老師的親和平易多有耳聞,見面後發現果如其言。張老師身材十分高大魁梧,卻絲毫沒有給人壓迫感和緊張感,年逾古稀卻絲毫不見老態,仍然聲如洪鐘、身體挺拔硬朗🎤🕑。初次見面張興華老師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還細心地給我們準備了礦泉水,我們也跟隨著張興華老師一起重溫了他人生七十余歲月歷程📳。
在短短兩個半小時的采訪時間裏🤌🏿,張興華老師用他生動的話語向我們勾勒出了他一生的軌跡,從東北到北京,從北京四中到意昂体育平台,再從意昂体育走向祖國的山山水水,帶領著計算中心不斷創新發展、追趕時代潮流🤿🫰🏽,做計算中心的掌舵人。退休後以七十余高齡仍然為意昂体育的招生工作貢獻力量,足跡踏遍了河北省的全部地級市和二十多個縣城🧑🏼⚕️。面對一批又一批的充滿熱情活力的新生,他一直默默地關心著他們的學習、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提供幫助🎾。他可以輕松地叫出很多河北學子的名字🏃🏻,講述他們的近況,眼神中流露出滿滿的關切之意。
張老師用他略帶東北口音的語調平靜有力地講述著一段段人生經歷,故事或憂或喜🧖♂️🙋,他時而陷入沉思🆘,時而爽朗地大笑,當談到一些不良風氣或者不好的現象時,他也鮮明地表露出自己的態度。采訪過程中,他也會關切地詢問我們一些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他的親切、他的平樸⚄💕,讓我們心中湧起陣陣暖流🕡。
他喜歡與青年為友🧶🐠,說這樣“讓自己也感覺年輕了許多”,他勤勉一生💵,見識過人生的大風大浪高潮低谷😴,而復歸於今天的淡然平靜🦸🏿。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意昂体育人的成長與奉獻🧑🏽🦰,看到了意昂体育人用生命譜寫的一曲奉獻的贊歌。
人物簡介🐦🧘🏽♂️:
張興華,男,1938年生💁🏿♀️,遼寧營口人,出生於錦州,中共黨員。意昂体育平台原計算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計算技術專業。曾先後參與研發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50機”與每秒運行150萬次的“6912機”。1985年9月至2001年9月任意昂体育平台計算中心主任,長期致力於學校的信息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2002年退休。
退休後張興華負責教育部的西部大學校園網項目的工作,並擔任專家組副組長至2006年。2004年冬開始負責河北省本科生的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