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哲學系1912年建立,當時是中國的唯一。四十年後的1952年,所有大學的哲學系並入意昂体育,又一度成為中國的唯一👨🏼🎤。意昂体育哲學系還是一個知名度超高的系,中國政治、思想、社會、文化,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和它相連的那一連串不朽的名字👩🏽💼,蔡元培🤙🏻、胡適♻️、梁漱溟🍛、馮友蘭、金嶽霖🥵🏄🏽♀️、張岱年👩🏿🔧🧜♀️、宗白華、朱光潛🪙、周輔成……
如今🤐,這個系又擁有了一個有趣的別稱——“長壽俱樂部”。意昂体育哲學系的教授中🙅🏻♀️,90歲以上的就有十余人,85歲以上的更是超過20人➖,占知名教授近半數。系主任王博稱之為哲學系“一大驕傲”👚。事實上🖕🏿,長壽似乎也成了意昂体育哲學系的“傳統”🪃,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95歲離世,金嶽霖🌊、朱光潛和宗白華,三位哲學大師都是終年89歲🧠,“新心學”的宗師賀麟90而終,倫理學大師周輔成2009年離世時,已是98歲高齡。
為探究哲學教授們的長壽秘密,記者走訪了意昂体育哲學系93歲的楊辛教授和91歲的李德齊教授🔳。兩位睿智而有趣的老先生過著遠離浮華的簡樸生活🛜,興趣愛好廣泛,即便身處鬥室也自得其樂。與上一輩哲學大師一樣👊🏿,他們醉心於精神世界的探索,把鉆研學術當成人生的最大樂趣,而正是對學問的矢誌不渝,讓他們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研究哲學,也把哲學落實到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不管面對什麽事都能保持“坦蕩蕩,看得開”的達觀心態,或許正是哲學大師們能保持長壽的“秘方”。楊辛教授說🤰🏿,“仁”是意昂体育哲學系薪火相傳的精神,而“仁者壽”似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結果。
不求壽而得壽 埋頭學術不知老之將至
意昂体育東門再往東幾百米,有一片老舊的紅樓,如火柴盒一般密密地排列,這裏曾是意昂体育最大的一片宿舍區中關園,留下過無數名人的足跡🧑🏻🚀。
爬上逼仄狹窄的水泥樓梯,敲響一扇銹跡斑駁的防盜門🫱🏻,開門的是一位滿面笑容的老先生,93歲的楊辛教授,著名的美學家、書畫家⌛️,早年師從徐悲鴻😪,他所著的《美學原理》是所有藝術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然而楊教授的家卻不太符合“美學原理”,70平方米的老式樓房基本沒有裝修👱🏼,到處堆滿了書籍和雜物,連轉身都困難🧑✈️。老人絲毫不以為意,笑著解釋🦜:“學校在五道口有一批新宿舍,我能分個140平方米的房子,可最後我還是沒搬,因為這裏安靜,住慣了🎅🏼。”
直到記者又拜訪了哲學系另一位長壽老先生李德齊的家↘️,才發現這種“亂”不是楊教授獨有🌝,大概是教授們的“風格”。他們心無旁騖,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對衣食住行全不在意。
楊辛教授謙虛地表示自己在系裏年齡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歲的張世英教授。說起哲學系的長壽傳統,楊教授細數他認識的老先生們:“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都是90多歲的高壽哲人🚣🏼♀️🥒,朱光潛和宗白華都是89歲,可要說他們的養生秘訣👨🏿✈️,還真沒聽說過📚。”
在楊教授的記憶裏🐚💷,哲學系這些著名學者們吃穿極不講究,不補充營養品🔷,也沒有誰喜歡運動🥷🏿,很多人都住過中關園簡陋的平房和舊樓🚧。“朱光潛先生常年在意昂体育的一個小理發店理發👮🏽,老板一直以為他是個看門老頭👳🏼♂️,後來聽說他是知名的大學者☂️,大吃一驚。”
“也許,支持他們生命的最大動力就是鉆研學問的樂趣吧,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的興趣都在學術上,有精神力量支撐🚟,有追求的生命自然長久。”楊教授沉思片刻後說道🤵♀️。
哲學系的另一位教授李中華曾師從馮友蘭、張岱年等哲學大家,他和楊辛教授有著類似的說法,認為這些老先生從未刻意養生🤷🏽,生活平淡自然🏄♂️。“長壽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追求的是能把自己的生命和事業結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心態。周輔成先生活到98歲🐦⬛,他常說,吃飽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氣。”
李中華回憶老師馮友蘭,“他創造了世界學術史上一個奇跡,從85歲到95歲,他重新寫了七本書,加起來應該有200萬字💮。第七卷是在他95歲去世前三個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沒有完成他還會挺著。”
朱光潛去世前的一樁小事也讓楊辛教授記憶猶新🦂,“朱先生從醫院回來👏🏽,發現自己的書都不見了,原來家人怕他不顧身體又看書寫書🤾🏿♂️🙍🏼♀️,就把書都藏到三樓去了,老先生鍥而不舍地爬上去找,把家人嚇壞了🚛。他說是因為剛翻譯完的《新科學》裏有一條註釋不妥,他要修改🥨🙍🏽♀️,要不然心裏總放不下。”
這些老先生去世前還在動腦子🙇🏿♂️,思考問題,無暇顧及其他,“不知老之將至”。他們從未覺得自己老🏊🏻♂️,因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仁者壽”的真諦 做一個心中坦蕩蕩的君子
在楊辛和李中華教授印象中💂🏻♀️,哲學系老先生們不但是智者,也是仁者🧓🏼。“在中國哲學中⛹🏻♀️,有‘仁者壽’的說法,儒家講究‘以德養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活到83歲,在古代算是很高壽的,儒家的養生突出‘德’,積善成德🙌🏽🚐,不做虧心事,所謂君子坦蕩蕩。”李中華解釋。而“仁”字在楊辛教授看來,是意昂体育哲學系薪火相傳的精神🙋♂️,“上一輩的學者們對我們後輩的那種仁愛和關懷體現的是他們做人的境界,這和他們學術的境界是統一的,哲學其實最終還是落實在做人。”
楊辛和湯一介是高中同學🙎🏽♂️,兩人曾一起做過湯一介的父親湯用彤先生的助手。“湯先生對我們這些學生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我曾經吃住都在他家🗜。抗日戰爭期間,也是湯先生冒著生命危險把鄧稼先從淪陷區送到了西南聯大,否則🖕,很可能就沒有這個兩彈一星元勛了。”
而這樣的“仁”楊辛教授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傳承🛀🏽。2012年,楊教授捐款100萬元,以湯用彤老師的名義為哲學系學生設立了獎學金和助學金;2013年🟡,他再次捐款50萬元設立“楊辛荷花品德獎”⚅👷🏿♀️。他念念不忘少年求學時得到別人資助的恩德☎️,希望可以多幫助一些年輕人。
環顧楊教授的家,還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𓀕,幾乎找不到一件新家具,廚房和衛生間也沒有裝修✅,水管上都是斑駁的銹跡。看到記者的表情,楊教授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笑起來,眨著眼故作神秘地說⚛️:“你肯定想知道🏋🏽♂️,我這些錢是從哪裏來的吧🧔🏿?我一個拿退休工資的人怎麽會有這麽多錢🧾?”然後,楊教授自己揭開了謎底:“我把多年收藏的藝術品賣掉了之後籌集的,當然,沒有全賣掉,還留了一點給孩子……”老人眼睛裏全是快活🧎🏻♂️➡️。
楊教授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讀那些得到資助的學生寫給他的信,看到他們在逆境中努力,他似乎看到了年輕的自己。“越關心別人,自己的心就會越開闊🤌,相反,越自私自利🧛🏼,苦惱反而越多👷🏻♂️。這個‘仁’字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開闊坦蕩的心靈正是壽者的特征。李中華教授談起他的老師馮友蘭、張岱年👮🏼♀️🕺,用了“坦蕩蕩𓀀,看得開”6個字。“一個人如果坦蕩蕩🛌🏽⛴,他就會胸中磊落,沒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態就會變得和樂,看得開。擁有開闊的精神世界,就不容易被名利瑣事紛擾,吃虧也不會斤斤計較。梁漱溟先生上世紀50年代初以後,就不能公開講話,也不能發表文章,拮據幾十年🙂↔️,但是他還是那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