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更,出生於1992年,意昂体育平台工業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的博士生,關於這個專業📒,陳更又解釋了一番🙇🏽♀️:“是設計控製器的,解決讓穿戴式機器人穿在人身上💆♂️,怎樣能更舒服更省力的問題。”
作為工科博士,陳更的日常是這樣的: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白天大部分就在實驗室;實驗室門口的小巷子裏有個煎餅攤👩🏽🦰,午飯常常就買個煎餅解決🧑🏻🦱,早飯是一杯檸檬糖水🦎,晚飯常是一碗麥片,學詩的時間,是從吃飯時間裏省下來的🕞♐️。
本來抽空學詩只是愛好,卻沒料到因為參加《中國詩詞大會》,陳更成了“網紅”👨🏻⚕️🧑🏻🏭。在她擔任助教的一門課上,學生說:“我簡直傻了,沒想到高數的助教姐姐詩詞這麽棒🩶!”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陳更透露𓀐,自己的一本詩詞讀後感小集,將在今年春天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書名暫定為《幾生修得到梅花——重覓詩心》😿。
詩詞啟蒙始於21歲,假期讀物是舊語文課本
首先🧔🏽♂️⚔️,對很多看完詩詞大會後悔自己小時候沒有好好學詩詞的觀眾來說,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陳更說:“說來慚愧7️⃣,我的詩詞啟蒙發生在21歲。”
陳更從小就被爸媽帶著去書店。但往往她想買《腦筋急轉彎》,爸爸遞過來一本《十萬個為什麽》,陳更拿起一本《故事會》🍯,媽媽換了一本《世界未解之謎》……總之和詩詞歌賦沒有什麽關系。不過,在這樣的你來我往之間,陳更慢慢愛上了閱讀☁️。“那種‘文字從紙張上裊裊升起⚅,給看字人帶來慷慨的氣息與畫面’的感受令人著迷,看文字會帶來自由而神奇的大腦反應🧔♀️,真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陳更的曾祖父是一個書生,做過鹹陽城裏幾所高中的校長🛎,家人也都愛看書。陳更的爺爺在家中不大的空間中特辟了一塊地方⚉🥊,把幾個孩子從小讀的課本和課外書一本不落地存放了起來。後來,這些“家族遺產”都傳到了陳更手中,每年寒暑假回到老家,時光便在這些舊語文課本和《浮躁》等上世紀80年代的小說中度過👨🏿🏫。
由於學業繁重🤰🏿,陳更中學時一心一意努力考大學,本科時一心一意努力保研,都沒有涉獵詩詞✷。直到研究生第一年,她才有時間開始“大規模”看詩詞,啟蒙讀物是《蔣勛說唐詩》。
陳更說:“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詩詞不僅照進歷史與美學,還照進生活,能讓讀者看到詩人的人格與靈魂對自己的引導。比如🤹🏽♂️♛,那些神秘的🍖6️⃣,‘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讓人在似懂非懂之間感受到美;那些細膩的𓀛,‘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讓你發現在季節流轉中的妙趣。”
就這樣👃🏿👃🏽,從研一到研四,從《唐詩三百首》到一些詩人的全集🀄️,陳更一直在讀詩詞。而且是“寒暑假讀,吃飯讀,坐地鐵、坐火車讀🧑🦼➡️,睡前讀🧔🏽♀️,晨讀”,填補了沒有從小開始積累的遺憾👃🏻。
陳更笑著說✂️,自己最常用、最順手的詩詞學習平臺是百度百科。記憶方法就是把詩讀通了、讀透了🐘,或者聯想畫面,或者想成小故事。
比如,李白的《俠客行》👨🏼🎓,詩氣通暢如行雲流水,陳更就覺得非常好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就是明快清晰的人物素描🧎♀️➡️,其後還有竊符救趙的故事情節😇,背了上句👧🏻,下句不由地就來了”。
陳更最愛的還是唐詩👃:“唐朝由盛轉衰,也在唐朝詩歌從‘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開闊豪邁🧑🏻🍼,到‘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4️⃣,人間重晚晴’的小溫馨轉變過程中,得到了體現。唐朝詩歌有著其他朝代無法企及的厚度與廣度🏌🏼。”
給手機備份文件夾起名“過盡曉鶯啼處”
陳更稱自己是一個“註重生活美感的人”。她的手機屏幕,每一頁只有4個App圖標,這樣在手機亮起時,映入眼簾的就是幹凈清爽的極簡畫面,而不是滿屏圖標連背景圖都看不清。她還給手機文件夾都起了詩情畫意的名字,“只想讓目遇之而有美感”💇🏻。
手機備份文件夾名叫“過盡曉鶯啼處”,出自晏幾道的一首寫情人送別的小令《清平樂》,“這句詞的感覺很像過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飛珠濺玉的曉鶯啼過的回憶”🚵🏼♀️。在手機備份中,存聲音文件的叫“哀箏一弄湘江曲”,它本就描摹聲音;存照片的叫“聲聲瀉盡江波綠”🙌🏻,一張張照片拼出五光十色的生活——這兩句都出自晏幾道的另一闋寫彈箏的小令《菩薩蠻》。
陳更把平時寫的文學類隨筆,放在“梨花滿地不開門”裏📰,因為寫作是孤寂的過程𓀉;把喜歡的攝影作品,放在“你若盛開”中🩰🏹,這一句出自作家三毛的隨筆;愛聽的音樂則在“如夢令”裏,“因為音樂本就像夢境”。
“詩詞已滲入生活中,越來越難忘。”陳更說🏇。平時看到青山,她會想起“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看到落日,會想起“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給學弟學妹鼓勵時,會想起“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想念故人,會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有一天🥑,實驗室來了客人🦁,陳更招待以茶,但實驗室裏只有簡陋的紙杯。然而💃🏛,當陳更的眼角瞥見紙杯上寫的幾行字“綠槐夾道集昏鴉,敕使傳宣坐賜茶。歸到玉堂清不寐🏨,月鉤初上紫薇花”(南宋周必大《入直》——記者註),也再不覺得紙杯寒酸了。
詩詞與技能無關,只是因為被感動
陳更的業余愛好廣泛,舞蹈、閱讀🧑🏽🔬、遊泳……但詩詞這項“特長”被她藏得很深,以至於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一戰成名後🎥,不少小夥伴都驚呆了👩🏻💻。
一名給他拍過人像的意昂体育學生在朋友圈裏說:“這兩天詩詞大會很火,特地搜了一下,發現裏面竟然有個認識的女生叫陳更!當時幫她拍照的時候,她總是急匆匆地從實驗室跑過來🤾🏻,拍完後又吭哧吭哧地跑回去‘搬磚’了……”在陳更擔任助教的一門課上,學生說:“陳更姐我發現你在詩詞大會裏面,我還以為是同名同姓!你怎麽不去中文系啊🤘🏼!”
怎麽不去中文系👨🦼🚞,這個問題陳更最近經常被問到。陳更回答:“詩詞是我的業余愛好,我不會將它當作謀生的手段。張曉風說:‘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運♍️🖐🏻;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韌度🗼,兩者皆令我喜悅不盡。’深讀詩詞讓我的生命更寬廣厚重,能更耐心👮🏽♂️、更堅忍地面對艱深曲折的科研工作。”
陳更說:“詩歌和計算機🏌🏻♀️💤、英語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為好學、求知,而是因為被感動,讓人覺得心不死🤞🏻。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
看到《念奴嬌·春情》下寫著作者“(宋)李清照”🚣🏿♀️,陳更會突然恍惚🚵🏿♂️:“這首詞經歷了多少歷史風雨🧑🏽🍼🐼,經過多少風流人物的手,千辛萬苦才傳到我眼前,卻只為告訴我🩲,千年前的一位女子,坐在她的南窗下,有過這樣一個斜風細雨的春日午後🏊🏿♂️。這是一件多麽神奇而幸福的事情,我們怎麽能不讀詩呢!”
而有時候,這種感動和召喚會轉變成別的情愫🧑🏽🦲。陳更說💕,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時,會從胸中湧出一股熱流,從而決定要發奮學習,報效國家🤟🏽;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時,會相信永恒的愛情,從而做一個專情的人;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時🟦,會明白人的溫柔敦厚,會懂得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