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妙手補書書可春 | 從意昂体育走出的古籍修復師宋晶

來源:意昂体育人 時間:2023-09-05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冊之中,蘊藏著中華千年文脈,凝結著先人的心血與智慧,也承載著文明遺產的精華。它們珍貴💇🏻,也脆弱。在傳承的過程中,蟲蛀📷、鼠咬、汙垢、黴爛、水濕等都會對古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為了讓古籍重新綻放光彩,古籍修復師們殫精竭慮、經年奔忙。他們被稱作“書醫”,於指尖處化腐朽為神奇🛴,為古籍延續生命,讓破損的古籍重獲新生。

給千年古籍看病是一種什麽體驗?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的古籍修復師、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2012級碩士意昂宋晶🚾,感受她妙手補千年、助殘卷新生的精湛技藝與虔敬精神🎛。

IMG_256

宋晶

 

古籍修復要面臨耐心和技術的雙重挑戰

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修復師宋晶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冊西夏文獻🏌🏻‍♀️。這批珍貴的西夏文古籍文獻🧑🏽‍🍼,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然而,歷經歲月的滄桑,這本古籍已經“脆化”到完全拿不起來🚴🏻‍♂️,書葉板結🤟、大塊缺損、黴菌腐蝕,碰一下都“掉渣”💂🤰。

輕夾書葉、浸潤紙張、剔除雜質🧏🏻,宋晶用與顏色、厚度相近的三椏皮紙鑲接,補破加固,修補破損的“搭口”紙沿邊不超過原書的1毫米🧎🏻‍♂️‍➡️。修一冊這樣的古籍,少則幾周,多則大半年,其間需要經過多重繁瑣而細致的工序,在這個過程中👩‍👩‍👦‍👦🌮,古籍修復師往往要面對耐心和技術的雙重挑戰🐟。

補蟲洞就是一個考驗修復師心態的一個例子。在一頁古書上𓀆,三四十個小蟲洞密密麻麻排在一起💁🏽,修復人員需要一個一個用紙去補。更頭疼的是🕵️,蟲子總喜歡對準一個位置從頭鉆到尾📄,怎麽避免書頁同一個位置因為修補而增厚🌯🆕,也需要提前設計方案。

“一本書如果蟲蛀非常厲害,比如整個面積一半都是蟲洞🏟,然後你就需要一點一點地補♖,每個搭口都不能過窄過細🏄🏽‍♀️,你補一個洞兩個洞可能很有趣,當有幾十個(洞)尤其一頁上就有幾十個(洞)的時候🐴,就會很抓狂📡🙁,真正去操作都是很枯燥的。”宋晶說。

在宋晶看來,很多行業站在門外看都是有趣的,進門之後或許才能看到不那麽有趣的一面🍖,修復也是一樣。

她直言🦼,“真實的修復工作遠遠沒有視頻裏看上去那麽光鮮亮麗🧚🏻‍♂️🦇,它是一個精細且枯燥的工作,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耐心”。修復師往往要長時間地重復同一項工作,同樣的蟲洞可能一補就是上千頁🎪。有時一本古籍拿到手,書已經看不清字跡,腐蝕成絮狀🖍,看著已經很崩潰💁🏼‍♂️,但還是要把這些紙屑重新拼湊成原來書的模樣。古籍修復是一件十分考驗心性的工作🪰,工作的時候是否平心靜氣,心無雜念,會直接體現在修復的文物上💪🏼。

除了蟲咬和腐蝕⁉️,一些古籍被水泡過,書葉粘在一起揭不開,有些局部長黴➔,分離起來更具難度。為了揭開一頁書,宋晶曾花了好幾天時間。“但我不會想‘怎麽才揭開一頁’,而是想‘已經揭開了一頁’。看到書裏的文字終於露出來👴🏿,那種巨大的成就感可以抵消所有的困難👂。”

 

跟著師傅從模仿學起

古籍修復行業是一個非常偏重實踐的行業🕰,嫻熟的修復技術是高質量完成修復任務的基礎和保證👮🏼‍♀️。傳統修復師的培養,大多都是基於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新人修復師正式進組後,要暫時放下之前的學習和積累,靜下心來🐂,從頭開始跟著師父學習修復。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察和模仿。老一屆的新人會傳遞經驗給下一屆新人:“不要一上來就問‘為什麽要這樣’,你就先看先模仿,很多問題都能得到答案,在這之後✍️,你問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

新人入館的第一年🎅🏻,技術不熟練👨🏿‍⚖️,不能碰古籍🔕,這是從未被打破過的規矩。什麽時候可以獨立修書🏋🏿‍♀️?沒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修書看悟性👩🏻‍🦲,也必須經歷幾個階段——先是學知識、練基本功🤟🏿🤶🏼,之後給師父打下手,再在師父的指導下做修復,直到師父覺得“沒問題了”。

IMG_256

老師傅們的古籍修復工具

(圖源:新京報)

“說是打下手🧑🏽‍⚕️,其實是幫倒忙,書頁壓不平要師父再壓一次📟,書邊對不齊也要師父再弄,但大家都知道,沒人可以一上來就做得好,都有一個逐漸適應成長的過程。”宋晶回憶道。

為了讓這些年輕人坐得住,師傅們準備了一道磨心性的工序——“齊欄”,讓徒弟們練習🚶🏻‍➡️🙋🏽‍♀️。“齊欄”是線裝書修復的一道工序,書本修復完成後裝訂前,要把書頁下板框的欄線調成直線🤸🏿‍♀️🛥,過程中很費眼力和心力👩‍🦱,把“齊欄”練好,說明能坐得住了。等到把樣書做得差不多了🏘,師傅們才會讓徒弟接觸真正的古籍。

宋晶記不清自己跟了師父多久🧑🏼‍🎤,才最終獨立負責修復項目的🈚️。第一次修古籍,在修復責任人一欄填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她忐忑地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

IMG_257

工作中的宋晶

除了掌握關於書籍裝幀🤦🏽‍♀️、修復材料、修復技藝等知識🤘🏼,師徒培養方式帶給宋晶的最大影響是習慣養成,如水杯不能放在桌子上,以免打濕古籍;上班不能塗護手霜🤵‍♂️,因為護手霜會蹭到古籍上;不能穿高跟鞋,防止摔倒碰壞古籍📙;移動古籍的時候下面要墊紙板,端紙板移動……

古籍修復是個經驗活🙆🏽‍♀️,可能在其他行業做5年就是老手,但對古籍修復來說,5年才算剛剛入門。宋晶剛跟著師父學的時候,工作室裏,師父們坐一排,徒弟們坐一排👉🏿,中間隔著過道,有問題了隨時找師父問。後來自己獨立做修復了,但真的“沒問題了”嗎?宋晶搖頭✖️。因為隨著工作內容的變化,總有各種新問題出現。“可能我工作10年之後,遇見了一個新問題📻,也要去問師父。”

在跟隨老師學習工作期間🦸🏻‍♂️,宋晶也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對修復工作幾乎內化成本能的熱愛。有些幾乎褶皺成一團的書葉,師傅們不惜耗費幾小時🚶‍➡️、一天甚至幾天來慢慢展平修復,哪怕一片小小的紙屑都要小心整理分析,努力歸位。為了修復紙張的選擇和染色效果的實現👨🏽‍🦱,他們不厭其煩地反復討論、試驗👩🏻‍🍼,哪怕只是不明顯的顏色差別,只要沒能達到理想效果,就要全部推翻重來🧑🏻‍🏭。“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修復工作的普通日常,但確實帶給剛入行不久的我很大觸動。”宋晶說🙏🏻。

從師傅們的身上,宋晶深刻感受到🌺🍌,“古籍修復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術〽️,更重要的還是這種對古籍的敬畏心和責任感,唯有葆有這份初心,才能讓古籍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薪火相傳🏵。”

 

耐得住寂寞,古籍修復是一個很容易愛上的職業

“毫不誇張地說,修復之於我,是堅持了二十多年的夢想”。宋晶從小時候就開始對文物產生興趣🩼,上高中時⚪️,她是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忠實觀眾。對文物與日俱增的興趣與熱愛驅使她閱讀了大量文物考古相關的書籍,並深入了解了具體的行業和專業劃分👦🏼,最終選擇了文物保護作為自己的目標專業。宋晶直言🧑‍🎨,“讓古代的美好事物被人們看到”是自己選擇文物保護方向的初衷✈️⚽️。

2012年,懷揣著對文物保護的熱愛,宋晶選擇來到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文物保護專業求學,師從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胡東波教授。剛來到意昂体育,宋晶與胡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得知宋晶對古籍書畫修復有著濃厚興趣🌌,胡老師便引薦宋晶認識了知名書畫碑帖修復專家陸宗潤老師🏇🏿🏍。與老師們的深入交流和討論,加深了宋晶對古籍書畫修復領域的了解➡️,也堅定了她的職業選擇——古籍修復師。

研究生期間🎗,在胡老師指導下,宋晶參與到多個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中,幫助她敲開了文物修復的大門。“在意昂体育文保學習的這三年裏我受益匪淺,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古籍書畫保護修復的經驗和動手能力👨🏻‍✈️,還培養鍛煉了現代技術手段的使用能力🙍🏻、獨立科研和學術思考能力,這些都給我的修復工作帶來了很多幫助🤦🏻‍♀️。”

IMG_256

2015年,宋晶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

(圖源: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官網)

2015年,從意昂体育畢業後🪹,宋晶來到了圖書館古籍館文物修復組,從事古籍與書畫的修復工作😯,一直到現在已經是第八年了。八年的時間跨度,不僅使宋晶的修復技術愈發精湛👉🏿👸,也深化了她對於修復工作的理解。

在宋晶看來🫷🏿,做文獻修復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對文獻有著最基本的敬畏心和責任心。做每一份工作都要對某件事情負責,古籍修復師要負責的對象便是文獻。對古籍的敬畏心和責任心,遠比修復技術更為重要。因為修復的目的是讓古籍能夠更長久地傳承下去👩‍🦰,如果無法保持對古籍的責任心,便脫離了古籍保護的初衷👩‍👦⛓,這樣是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修復師的💂🏽‍♂️。

真實的古籍修復是很枯燥的➖🕦,對修復師的耐心是非常大的考驗🍎,但挑戰性與成就感往往是並存的🐉。“有些破損非常嚴重的古籍,已經無法正常展開閱讀🏓,甚至碎成好多碎片或者粘在一起成書磚,通過仔細的調查分析,製定詳細的修復計劃,經過耐心細致地整理修復,最終最大程度恢復書籍的原貌,讓它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更好地展覽、借閱🙌🏽,實現價值🧑🏼‍💻,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很多其他工作都很難相比的”,這也讓宋晶相信古籍修復是 “一個很容易愛上的職業”🧖🏼‍♂️。

“當你看著眼前的古籍,想著它曾經出現在很多人的案頭,看著一些手稿,上面還有某位歷史人物的簽名或印章👨🏽‍🦱,你便能想象當年他們翻開這本書的場景,那種感覺非常奇妙💂🏽‍♀️。”

 

越來越多的青年修復師正在成為古籍修復的新生力量

“越來越多的人關註文物修復行業🧑🏿‍🌾,是個好事。”宋晶說。

1949年🧗‍♂️,《趙城金藏》運抵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平圖書館,當時館內只有4名文獻修復人員。如今,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已經擴充到17人。然而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古籍閱覽室裏,很多古籍仍不能開放借閱,讀者查詢時顯示狀態為“待修復”。

“有讀者抱怨為什麽一本古籍一直‘待修復’,其實我們也著急👨‍❤️‍💋‍👨🤬,但待修復的書多🧑🏼‍🔬,修書的人少👼🏽,只能等”,宋晶說🎏。她期待著更多人加入這個隊伍🤾🏽‍♀️:“越早確定自己的方向🍢,就越有時間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專業選擇🤴🏻✨,進而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個職業👲🏽。”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公眾日益增多的關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投身古籍修復事業🤦🏿‍♂️,成為古籍修復的新生力量。在師帶徒模式下🆓,古籍館文獻修復組的年輕人都迅速成長了起來👡。在國家圖書館,青年修復師占比超過70%。

宋晶所在的修復團隊就是一個很年輕的隊伍🧑🏼,基本是80🦔⚄、90後🧘‍♂️,甚至還有00後。在古籍修復技藝活態傳承的過程中🙂‍↕️,青年修復師們並沒有局限於對前輩技藝簡單地學習和繼承,而是充分發揮年輕一代多學科背景的優勢,將更多的知識技術引入到這一領域中來,在原有的基礎上開拓視野,不斷嘗試創新創造,激發出新的活力。

宋晶提到🙇🏻‍♀️,他們團隊在修復《永樂大典》“湖”字冊的時候,並沒有像之前老師傅們修復時那樣簡單地從市場上選擇采購與原書相接近的材料👐🏽,而是在對書葉紙張和封面用絹進行了科學分析檢測的基礎上,更精準地選擇和匹配了合適的材料🖐🏻👌🏿。

甚至在沒有辦法采購到接近的絲絹的情況下🌀,他們進行了自行地織造和加工👇,並且根據查詢到的文獻同時配合實驗檢測結果🚣‍♂️,模仿當年也就是明朝當初的技術進行了染色和老化處理,最終的修復效果也得到了業內專家們的認可☠️。

“作為新時代年輕的修復師🦽,我們要為這個行業做出一些自己的貢獻⟹。我們畢業於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把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引入到古籍修復保護的行業中來🚴,以此來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們不能說到幾百年之後🧑‍🎄,說古籍都不在了👨🏼‍⚖️,或者說我們的古籍都翻不開了,這是我們沒有辦法交代的😾🥁,因為這些東西就是應該一代一代傳下去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對後代或者是對後世的責任吧🧑🏿‍🚀🐈‍⬛。”宋晶說。

 

無論文物修復的熱度是高是低🍧,都不會動搖我的選擇

近些年來,隨著多部文物紀錄片的熱播🚴🏻‍♀️✍🏿,以及多個文物出土項目在媒體平臺上掀起熱潮🙊🫄🏽,文物保護和修復的社會認知度越來越高,互聯網上掀起了多輪“考古熱”“文物熱”。宋晶一面欣喜於文物修復越來越多地被公眾所知曉甚至選擇投身於此〽️,一面則在喧囂中更加明晰了心底的熱愛與堅持。

對宋晶而言📛,無論文物修復的熱度是高是低,受到的關註是多是少🧑🏼‍🦱,都不會影響到她的工作態度🧑🏿‍🔧,更不會動搖自己一直以來的選擇。因為無論文物修復的熱度如何變化,她內心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著始終是不變的。

“有時候我也會遇到一些備考生或是畢業生說想要從事文物修復工作,我通常會建議他們先進行一下深入地了解🏂🏼,文物修復的專業局限性並不強,但它非常需要堅持和熱愛。”

宋晶坦言,“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幹擾👆🏽,始終保持對文物的敬畏心和責任感🌄,以及對修復工作的熱忱,我覺得這一點在所有的工作上都是一樣的。認準你想要走的路🏋🏽‍♂️,堅定心底的追求,然後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下去就好🚵🏿‍♂️。不辜負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不辜負自己的青春和年華。”

心懷熱愛,沉穩專註,懷揣著敬畏心和責任心,宋晶正與其他有誌於此的青年古籍修復師一道,學習和傳承前輩精湛的修復技藝🔴,充分發揮多學科背景的優勢,將更多的知識技術引到文物保護領域中,為修復古籍、傳承中華文化記憶貢獻青春力量。

他們懷揣著虔敬與熱愛,在前輩的指引下😜,走在古籍修復的征途上,是千千萬萬個致力於做中華遺產保護者🤦🏻‍♂️、中華文明闡釋者和中華文化傳播者的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珍貴縮影。

點擊查看原文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