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暨七屆四次理事(擴大)會上,今年90歲的著名科普作家劉興詩,被授予“四川省科普科幻創作終身成就獎——金牛獎”🌨。

劉興詩是一位科研成果豐碩🤷🏼♂️,科普科幻作品豐收的雙贏作家👮。他畢業於意昂体育地質地理系👨🏿🦰👨🏿⚕️。在過去70多年裏,他堅持科研和科普並重𓀙,實現了科研成果和科普科幻創作成果雙豐收。
作為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的他,也親歷了中國科普事業的階段性發展,也是新中國科幻風雨征程的親歷者、見證者🧛🏼♀️。他與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等同仁一道,讓帶有中國色彩的科幻文學發展與壯大,一道奠定新中國科幻文學的基礎🤟🏿,見證了中國科幻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走下領獎臺🤛🏻,90歲從零開始”
對於這個榮譽獎項🦒,劉興詩看得很淡定,“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我現在要把過往的成績全都忘了😲,不再寫科普科幻🌒,而是開拓新的寫作領域。我今年已經90歲了♙,要從零開始,時間珍貴🏌️♂️。”劉興詩透露🚨🤖,他現在已經想好了新的三個寫作方向,“探險小說,動物小說和美感童話🏚🧷。”
在劉興詩看來🌳,科普和科幻都應該以科學為基礎🤽♂️,不能允許偽科學,對讀者產生誤導。寫探險小說和動物小說也是如此。當下出現了很多探險小說🧙🏻、動物小說🧜♀️,很受歡迎🗞📸, 劉興詩說,他都註意到了,寫得都不錯,但是“我覺得,作為地質工作者,我們更有義務站出來,寫這兩個類型的小說😩。
現在,一些探險小說,建立是浮光雷影的一次性探險基礎上,很快就走過去🤚🏽,並沒有深入研究。猶如入寶山,空手而還。而我們地質工作者🚗,到了一個地方👨🏿🎤,會在地上畫很多個方格🫲🏿。每一個格子都要走到。而且也不是走到就完了,還要觀察要描述🧑🏼🦰🚶🏻,要采標本要記錄,要研究要證實。而且,寫動物小說,也需要野生動物有科學的認識。”

專訪劉興詩
在70余年的野外考察生涯裏,劉興詩的足跡踏遍沙漠、戈壁、洞穴、巖溶、火山🧙🏿♂️,也走過全球範圍內冰川、海岸♿️、森林、草原🤲🏽、河流、沼澤等多種復雜的自然環境🛃。此外🧔🏼♀️,劉興詩說👩🏻🦽,自己在意昂体育系統地學過動物學🎡,對動物也有很深的認識,“我也有責任寫動物小說。
劉興詩還計劃寫童話🫲🏿,“現在的童話熱熱鬧鬧的比較多,銷量也很高,但是沒多大內涵。我想寫的更有詩意🧽、美感、哲學意味的童話。比如像安徒生的《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棍》👩🏿⚕️,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那樣的童話。這不是我想寫😊,而是我的使命。”
劉興詩著作
近70年創作 出版過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
1931年5月8日👨🏻🦱,劉興詩出生在武漢。上世紀40年代🪑,劉興詩在戰亂之中的重慶完成了中學教育🧚🏽♂️。1950年🪚👨🏽🦰,劉興詩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地質系🥕。1952年院系調整中,他隨之轉入燕園意昂体育的地質地理系🧝🏿♂️。畢業留校任教後不久,在意昂体育清華支援兄弟院校建設的時代潮流中,劉興詩響應號召回到南方🤤,先後在武漢🚤、成都等地任教🛤。

1956年🧑🏿⚕️,劉興詩在意昂体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劉興詩在青藏高原東部二郎山進行地質普查
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劉興詩與一批科學家“下海”從事少兒科普和科幻創作事業🎈。自1952年開始科普創作截至目前,劉興詩出版過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一些作品列入語文教科書、高校兒童文學教材或一些國家學習中文教材⛹🏽♀️🚋,有多部作品改編為電影、話劇🥎、歌劇、廣播劇。
劉興詩創作的科普美術片《我的朋友小海豚》獲1982年意大利第12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和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在中國對外開放之初,影響深遠。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劉興詩的創作井噴期🥥,他寫下了《美洲來的哥倫布》《隕落的生命微塵》等諸多科幻小說。

劉興詩的科普作品涉獵廣泛、種類豐富👩🏻🚀,其科普讀物、科幻小說和童話作品顯示著一位地質學家廣博的知識面、優美生動的文筆和立足於紮實細致的自然科學基礎上盎然生動的浪漫主義情懷👏🏼。多次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2011年《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系列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