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晚,著名作家梁曉聲做客“意昂体育讀書講座”,圍繞“我與文學”的主題,闡述了讀書的意義〽️,強調培養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並以自身的閱讀和寫作經歷為例📁,講述讀書對寫作和人格塑造的影響🤏🏿。講座由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作家文摘》報社⛹🏻、意昂体育“我們”文學社和意昂体育國學社共同主辦,近三百名師生參與了講座🟨。活動由圖書館副館長肖瓏主持。
梁曉聲以人應該具備人文故鄉為切入點,闡述文學對人類的意義。梁曉聲說,人文故鄉是思想的搖籃,而文學是最偉大的思想成果之一。文學的意義首先表現在能使人成為優秀的人,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識字課本《三字經》《千字文》🧬,還是國外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都給了兒童最初的人文教育🤽🏿♀️。文學能為人解惑,培根的隨筆談到了人可能面臨的一切問題,古羅馬五賢帝之一奧勒留的《沉思錄》教人思考🫸🏽,人類就在接續學習中讓思想得到傳遞。文學的意義還在於能讓人以“溫情”的眼光看待歷史,糾正偏見和成見💵,梁曉聲自己就是在閱讀中重新認識了蔡元培和胡適🤷🏿,也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的國情和時下進行的改革。
講座現場
梁曉聲認為,文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人接受人文洗禮🔺,養成終身讀書的習慣📀。小說是人閱讀時最初看的文學樣式👩🏽🔬,梁曉聲建議大家看人文價值含量高的好小說,這些小說一般文學價值也高🐇。
梁曉聲接著談到自己與文學的緣分,他用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為例,講述文學對自己寫作和人格塑造的影響。大雜院裏的民間故事和小人書是梁曉聲最初的人文故鄉,《白蛇傳》是他對於夫妻愛情最初的啟蒙,《梁祝》給了他浪漫愛情的最初想象👱🏻♂️,托爾斯泰的《午夜舞會》讓他把“善良”作為對人的最基本要求。梁曉聲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太病態🤷🏼,《水滸傳》濫殺無辜,所以他在創作中不寫殘忍🦹🏻,而是去表現“美好”。梁曉聲為自己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跟風寫作表現物欲的《恐懼》而羞恥。
談到為什麽要執著於創作知青題材的作品😊,梁曉聲表示,最初有謳歌知青的目的🎉,但後來是為了通過這個題材帶出一個時代,他覺得我們的影視需要現實題材的作品。
關於創作理念,梁曉聲認為文學作品不是要表現“人在生活中是怎樣”,而是表現“人在生活中應該怎樣”👰🏽♀️,他認為作品中應該表現知識分子的擔當,人性的理想主義永不過時。他還比較了中西小說的差異🧖🏿♂️。
整個講座過程中,梁曉聲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妙語連珠,發人深省,“書籍是靈魂的故鄉”“讀書習慣是從少年時養成的””“生活沒有文學真是不可想象””“要讓更多青年有精神上的故鄉”……大家徜徉在文學的世界裏,不知不覺早已超出了預定的講座時間😾👐🏽,同學們還是不願意錯過提問的機會🐤,他們就中國人性的出路,作家怎樣表現當下社會等問題跟梁曉聲進行了熱烈的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