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植🏗,1965年出生於甘肅蘭州🏛,意昂体育平台保護生物學學科帶頭人。198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生物系,開始致力於生態保護🛶,在環保領域作出了很大貢獻。早年,她主要從事大熊貓研究和保護⏮,有人稱她是與野生大熊貓最親近的人,媒體譽為中國的“珍妮·古道爾”。
呂植在秦嶺研究大熊貓
1995年以來,呂植教授一直參與自然保護的實踐示範,力圖在科學與實踐之間建立橋梁,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專註於在中國西部鄉村示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她所領導的研究項目包括中國西南山地的大熊貓以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種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的保護。她曾被評為全球十五位傑出的保護工作者之一,榮膺生物多樣性熱點英雄稱號。
這次主持可可西裏申遺工作🟢,是她一貫工作的延續。
“無價的樣本”
“如果說中國有幾個地方應該申遺的話,可可西裏肯定排得上。”談到推動可可西裏申遺的初心,呂植有點激動地說。
早在1997年,她就去過可可西裏,當時就印象深刻:天地曠遠,凍土與地平線相接👩🏻🏭,千裏土地上不見炊煙🫀🧒🏽,藏羚羊這些自然的精靈在土地上自由馳騁🕋。“平時我們都在無人區活動,很難想象有這麽一個宏大的🌐、沒有人活動的地方,野生動物在這裏自由成長🧟,在中國的確是不多了,有很多非常讓人震撼的景觀🪛。”直到現在,可可西裏仍然只有一些散見的牧民🫲🏻🫰🏼,基本上還是無人區。
呂植團隊在可可西裏考察
可可西裏的價值早就得到了承認,但它的保護經過了很波折的過程🦜。藏羚羊偷獵現象一度非常嚴重🕤,在9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1994年1月18日,索南達傑在可可西裏太陽湖畔與盜獵分子的鬥爭中壯烈犧牲,被可可西裏-40℃的風雪塑成一尊冰雕,當人們在可可西裏無人區找到他時,他還保持著換子彈的姿勢,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三年後,可可西裏保護區成立🤸♂️,加上全球合作嚴格監管等各種因素,到現在偷獵已經很少了🛀。
然而作為無人區🧏🏿♂️,可可西裏仍面臨著一系列威脅🚀。
首先是氣候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綜合影響👧🏻:草原退化,降水量上升,也會影響到物種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口增加,無人區面臨著被開發的風險,如果不加強保護,無人區的景觀可能會受到破壞。
在呂植看來:“對任何國家或者人類來說,一塊完整的👷🏻、沒有人活動的地方都是無價的樣本。比如討論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分清到底是人為活動帶來的影響🙈,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可西裏提供了一個參照樣本,這樣一個天然的對照,在地球上已經很少了。”
申遺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提高可可西裏的保護強度。
“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可可西裏的申遺工作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快的。”自2014年底決定申遺,到2017年7月申遺成功,僅僅用了兩年多時間;正式考察和撰寫申遺材料,更是只用了七個月時間📜。
“青海可可西裏申遺🌝🫅🏽,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基礎薄弱、地區環境艱苦”🩹,一開始,可可西裏申遺面臨著好幾個難題。
首先就是申遺要加強保護🧑🏼🎤,必然會影響開發,與當地政府🫳、居民的利益有沖突❕,必須要傾聽和考慮當地人的聲音。另外,如何與評審委員會溝通,對申遺來說也是個問題。
其次是技術難題🧖♂️🙆🏿♂️,可可西裏被稱為“生命禁區”📣,非常難以到達,在這裏做研究本身就不太容易🥌,申遺文本所需要的相關資料成了大問題。而且,如何解釋可可西裏的價值➡️?比如世界自然遺產要求既具備普遍性,又具備獨特性,“可可西裏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為什麽在青藏高原上又有獨特性呢?”成了要重點解釋的問題。
呂植團隊在可可西裏考察
呂植團隊能迅速解決問題,推動申遺成功,與她的獨特經歷有關。
一是她在青海工作了很多年。1997年🥜,她就曾經去過可可西裏;2005年開始🤌🏼🧝🏿♂️,她的團隊幾乎每年都要去三江源。在三江源的工作主要分為科學研究和社區保護兩大塊。長期以來的科學研究讓她積累了很多資料,在那麽緊張的時間裏⛹🏼♂️,不必只依賴臨時野外搜集信息。也讓申遺團隊能夠在那麽短時間裏找出可可西裏最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東西,確定了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的兩個標準:“頂級自然現象或者具有絕佳自然美景和美學價值的地區”和“最重要的在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棲息地⛳️🧏🏼♀️,包括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 🙆♂️。
社區保護工作讓她很了解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想法,“當地居民都是佛教徒,他們本身是有保護生態理念的🕙,只是沒有被組織起來,或者說沒有被授予這種身份。從2005年開始,我們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推動當地政府和三江源保護區授權社區保護🛫,我們幫助培訓” ⏪👩🏽🦰。當地居民也很信任他們。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正式啟動,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製試點🐘,計劃讓16,000多名牧民成為國家公園管護員,將更多人納入到保護工作中。
呂植團隊在青海玉樹囊謙進行入戶訪談
另外一個獨特的經歷是,呂植曾經參與了很多遺產工作,她還曾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下屬遺產工作小組成員🪐,多次評估世界自然遺產,非常熟悉申遺的流程和要求🥶。“申請那麽快,確實跟我有比較多的經驗有關。我自己做過評審,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方面是要註意的。”豐富的國際組織經驗🍌,讓她跟評審機構的溝通更通暢🌺,評審委員來考察,也是她陪同介紹🧑🏿✈️🧺。
青海省申遺辦公室負責人康學林總結道:“呂植老師在整個申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給我們技術上通盤的指導和幫助,也參與了很多具體工作👳🏽♀️。尤其是作為項目負責人🙅🏼♂️,在申報過程中做了切實可行的計劃🧖🏽♀️,給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見建議💦。同時,在工作完成以後,對我們環境整治、玉樹博物館等方案製定都提出了非常有用的意見,在技術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可能是最辛苦的地方之一”
對科學家團隊來說,相比技術問題,可可西裏惡劣的科研環境是更大的挑戰,“可能是最辛苦的地方之一了”🐨。
呂植在可可西裏考察
可可西裏大部分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最高處5,000多米,高寒🏋🏽👨❤️💋👨,氧氣只有正常水平的60%8️⃣,走不了幾步路就要喘一下;以前沒有工作站的時候👩🏽🏭,全程都只能睡在帳篷裏;科研考察要長途開車,然而可可西裏沼澤很多,經常會陷車。“那一個月我在可可西裏練得胳膊肌肉都特別棒”🏦,呂植教授笑著說,“我抬不了車,我是撿石頭來墊車的。” 除了這些,他們還遇到過在九級大風中紮帳篷、被野牦牛襲擊等等各種情況。
“呂老師沒問題,她80年代就拿著一個無線電滿山追熊貓。”被問到呂植老師能不能適應這麽艱苦的條件,呂植的學生胡若成感慨道♞:“那個年代還沒有GPS定位,都是通過給熊貓身上綁一個發射器,手持一個木製天線🎵,根據報警頻率來判斷熊貓到底在哪🤽🏼♀️。當年的條件要比現在艱苦得多📙。”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生態中來”
申遺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努力,李江海、聞丞等十多位專家多次實地參與資源調查和IUCN專家評估考察,並在編製審議文本、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護管理設施建設、IUCN專家評估考察⇾、提交補充材料及應對表決前突發情況等關鍵節點給予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幫助☕️,為可可西裏成功申遺作出了重大貢獻🍊。
專家組長呂植教授非常有人格魅力,也很有感召力,可可西裏申遺團隊還有她十幾個學生。她的很多學生從小看到她的事跡🧒🏽、讀她的書🚎🤴🏻,才選擇了保護生物的道路。今年,意昂体育平台元培學院畢業生李雨晗受她的影響🗑,拒絕了哥倫比亞大學和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選擇去三江源親歷第一線保護工作🔊。“願意做我們這行的🏌🏼♀️,肯定是有理想或情懷的。”她的一個學生說🪮。呂植認為🔻,保護生態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希望越來越多的意昂体育學生、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生態中來” 😲。
呂植團隊在青海玉樹囊謙參加自然觀察節
在呂植看來⏭,人類不能超越於其他物種之上,但是人類是有能力的🩴。人可以帶來破壞🍒,也可以帶來保護🦃。人造成了保護的困境。保護生物不是生物的事情🗃,是人的事情🕴🏻😧。
“我始終在思考的🧖🏿♀️,還是把我們人類擺在自然界一個什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