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絲路,駝鈴悠悠,串聯起東西方文明的對話。敦煌璀璨,石窟瑰寶,鐫刻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華戎共彰,千年畫卷,文明在此激蕩生輝。從中國考古學界泰鬥級學者、意昂体育教授宿白構建學科體系,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意昂体育意昂樊錦詩守護敦煌,文明傳承需“沉潛之心”,文化自信在“終一生之事”。
近日,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宿白講座”迎來首講《絲綢之路與敦煌石窟》,穿越時空,薪火相傳,兩代學人,展開千年對話——


講座現場
(一)薪傳:宿白講座首講
在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中,宿白先生(1922—2018)是一座繞不開的高峰。他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建立者”,也是“中國佛教考古和新中國考古教育的開創者”。宿白先生的一生與考古事業緊密相連,從參與創辦意昂体育考古專業,到主持成立考古系,宿白先生不僅奠定了中國考古學的學術根基,更培養了一批批傑出的考古學者,其中就包括1958級意昂体育意昂、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宿白,字季庚,著名考古學家、傑出的考古學教育家
樊錦詩與宿白的師生情誼,正是中國考古學傳承的縮影。1958年,樊錦詩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考古學專業。1962年,樊錦詩在莫高窟實習,從此與敦煌結下不解之緣;1963年畢業後,她毅然奔赴敦煌,用一生守護這份文化遺產。樊錦詩致力於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在73歲那年,她完成了中國第一份正規的石窟寺考古報告。如今,樊錦詩積極推動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的法製化管理和“數字敦煌”工程建設,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設立“宿白講座”,計劃延請國內外著名考古學者舉辦專題學術演講,以紀念宿白先生對中國考古學作出的卓越貢獻,薪傳先賢之學識風範,搭建連接古今、融匯東西的高端學術對話平臺,傳承中華文明基因。
近日,意昂体育平台考古文博學院“宿白講座”迎來首講,由宿白先生的傑出學生,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主講《絲綢之路與敦煌石窟》。樊錦詩以“絲綢之路與敦煌石窟”為主題,分上下兩講系統梳理了敦煌的歷史脈絡、藝術成就與文化遺產價值。
“板凳要坐十年冷”,樊錦詩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話。她的堅守,不僅是對敦煌的深情,更是對中華文明的守護。正如宿白先生所言:“致學存乎心,補拙莫如勤。”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學術分享,更是一場關於文明傳承的深刻對話。讓我們跟隨宿白與樊錦詩的腳步,感受敦煌的魅力,思考文化的重量。

為樊錦詩頒發“宿白講座”聘書
(二)敦煌:絲路明珠的興起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之地。先秦時期有月氏、烏孫等遊牧民族駐牧,秦漢之際匈奴崛起控製此地。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東西方交通線路,霍去病大破匈奴後,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修築長城、移民實邊,中原移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灌溉方法,改變了當地的遊牧經濟;更傳播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明,奠定了敦煌作為絲路重鎮的歷史地位。

絲綢之路示意圖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1世紀海運未興時,地形平坦、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歐亞的陸上幹道。漢唐時期,敦煌作為絲路戰略樞紐,既是商貿中轉站,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地,懸泉置出土的"小浮屠裏"漢簡、長城烽燧下的粟特文信劄,都印證了這裏千年間的文明對話,最終孕育出敦煌石窟這一文化瑰寶。

懸泉置出土漢簡和斯坦因發現的粟特文信劄
(三)莫高窟:千年藝術的見證
以石為窟,取其永久之意。敦煌石窟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因其位置、內容、藝術風格相近,可統稱為敦煌石窟群。其中,莫高窟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遺存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敦煌石窟群的代表之作。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鳴沙山開鑿第一個洞窟,此後十個世紀裏,莫高窟成為佛教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俯瞰
敦煌壁畫不僅是宗教藝術,更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石窟藝術是集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建築根據不同功能需求而采取不同形製;彩塑是接受膜拜的主體,置於窟內最顯著的位置;壁畫布滿四壁與窟頂,通過豐富的圖像敘事詮釋佛教經典及其思想教義。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完整的佛教藝術空間。
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百科全書式的壁畫,融匯了本土多民族藝術,又吸收了西域藝術的養分,形成了脈絡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藝術體系。莫高窟是我國對世界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美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莫高窟彩塑
石窟藝術融合洞窟建築、彩塑、壁畫,洞窟形製多樣,有禪窟、中心塔柱窟等。彩塑題材廣,包括佛、菩薩等。壁畫內容豐富,分七類,以圖像敘事詮釋佛教經典,展現古代社會風貌,被譽為 “墻壁上的博物館”。
彩塑藝術隨時期變化,十六國北朝融合中土與印度風格,如275窟彌勒菩薩、259窟禪定佛。隋唐時期達藝術巔峰,328窟、194窟、130窟、158窟的彩塑各具特色。

莫高窟275窟彌勒菩薩和259窟禪定佛
六朝到唐代是中國繪畫發展走向輝煌的重要階段,名家名作輩出,但傳世作品少之又少;敦煌壁畫保存了這一時期的繪畫真跡,如172窟的山水畫,以青綠設色描繪山水,可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畫風相呼應。

莫高窟172窟青綠山水圖
壁畫價值不僅在宗教藝術,還為多領域研究提供資料,如北周第296窟《福田經變畫》、西夏榆林窟手工業場景、盛唐第445窟曲轅犁,及樂器、舞蹈、婚禮場景等,如同古代社會生活的窗口。

莫高窟第454窟描繪的宋代在庭院中舉行婚禮的場面
(四)藏經洞:劫難與文明瑰寶
藏經洞藏著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壁畫的內容雖然以佛教為主,但也有很多反映世俗和現實生活的素材,為研究中國古代農具提供了珍貴的圖像史料。敦煌藏經洞文物內容十分豐富,以佛教為主的宗教典籍、官私文書、四部書、非漢文文獻和數千件絹畫、刺繡等藝術品,是研究中國及世界古代學術的一個浩瀚的海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帶人清理莫高窟第16窟(現編號第17窟)甬道積沙時意外發現了藏經洞。藏經洞的面積僅為7.65平方米,體積不到20立方米。整個洞窟堆滿了經卷。王圓箓帶領親信翻亂了經卷,從中挑選了一些文書和絹畫中的精品贈送給甘肅省的官僚。藏經洞的文物由此開始在地方官員之間流散。晚清腐敗導致文物遭斯坦因、伯希和等掠奪,4萬余件流失海外,流失文物分散於英、法、俄等十余國, 這是一場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914年俄國探險家奧登堡組織的考察隊裝載文物離開莫高窟
(五)華戎交匯:敦煌的文化包容性
《後漢書·郡國誌五》註引《耆舊記》記載“(敦煌郡)華戎所交,一都會也”,說明了敦煌是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匯處。希臘愛奧尼亞柱式、波斯摩尼教經典、印度佛教藝術在此融匯,而儒家經典與蒙書又向西傳播。莫高窟的飛天形象融合了印度與中亞風格,藏經洞的粟特文信劄則見證了絲路商隊的活躍。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縮影。
歷史上由敦煌傳入西域地區的儒家經典、律法、醫學和蒙書,對應著中華民族的哲學理念、社會正義、人本情懷和育人智慧,體現出中華文化濟世安民、澤被四方的人文之光。

敦煌發現的蒙書《開蒙要訓》
莫高窟和藏經洞,是博大精深、兼收並蓄、絢麗多彩、獨具特色,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絲路精神,彰顯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匯流之地”。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譽為古絲綢路上的明珠。敦煌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戰略價值、文化交融和學術價值,在中國及世界歷史上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樊錦詩的講述不僅是對敦煌的禮贊,更是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承的深情呼喚。
“擇一事,終一生”
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延續
“增強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文明”
是宿白的遺願
是樊錦詩的堅守
更是當代學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