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四月伊始🎷,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書畫協會2021級提高班指導教師楊頻帶來了一場關於中國書法創作形式的學術盛宴。

楊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兼職碩士生導師⌛️,中國文促會中國書法教育團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曾獲“第九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一等獎🧜🏽♀️、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故宮博物院優秀學術論著獎等。
“形”為神之居所,一方面字本身的“形”要好,另一方面作品整體的形式感也能為作品增添色彩🪔。楊頻從書法史上對形式做出重要貢獻的書法家王獻之、黃庭堅談起,展開了中國歷史上書法形式的壯美長卷。
王獻之的行草“一筆書”開創了書法史上波瀾壯闊的新氣象,將書法縱情奔放的性情表現到了極致,讓作品有了大海一樣的壯闊胸懷。而黃庭堅則是打破了書法順勢而下的時空慣性🧑🍼,作為詩人的他,思路與眾不同,書寫中意料之外的靈感改變了時間的慣性和思維的惰性,讓書法作品有了意外的跌宕起伏之趣💻。

接下來🦻🏻,楊頻從竹簡開始💜,帶大家回顧了中國書法形式的演變。漢代竹簡自由浪漫,或緊湊,或疏朗🫄🏿,將天真爛漫演繹到了極致🧑🏽🚒🧗🏿♂️,其中字距疏朗的漢簡形式成為後世隸書書寫形式的創作來源。馬王堆帛書縱橫有象,朱絲欄界格使整個作品看起來整飭而不單調,成為之後正書中堂借鑒的形式👮🏿🪿。東晉二王時代出現了書法的新節奏和新韻律🏋🏽♂️,尺牘藝術達到了巔峰,行草破體,字組斷連,有了輕重👎🏼、收放、虛實的豐富變化,書法形式也開始有了新的探索。唐以後橫式展開的長卷,縱式展開的屏風、立軸、條屏,以及明末清初的楹聯都有極強的藝術性👨🏽🏫。在此期間出現的尺牘、冊頁🏄🏽♂️、小品也都在有限的空間裏呈現出了豐富的變化。

接下來🌇,楊頻以當代國展部分作品為例,分析了當今作品形式的現狀。展覽的空間推動了當代書法家對作品形式的探索,書家入古出新⚇,產生了不少受到古時書寫形式的啟發而形成的新樣式⚂,還有長卷分段、冊頁拼接、立軸組屏等展覽空間形式的改造🤜🏼,以及為了提高楹聯的視覺豐富性,而對長、短款題跋進行的精心設計。
楊頻還講解了當代書法對古典裝裱和鑒藏題跋形式的借鑒🕒。比如利用不同的色塊、簽條👨🏽🏫、鑒藏印等來裝飾作品🧒。最後楊頻展示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扇面作品,講述了單個扇面如何進行塊面留白處理,以及多個扇面排列組合的拼接技巧

在對書法形式的研究和探索之外,楊頻還著重指出,對書寫本身而言🧑🏻🌾,神采🚵🏿、氣息以及格調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所在,書寫的節奏和行氣更是書法不可或缺的要素。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這個“平正”是指幾何學上的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掌握了平正的法則之後就可以追求形勢的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最後這個“平正”則是指險絕之後動態的平正,是黃金分割的平正。我們學習古人,又要從古人那裏走出來,展現當代人的風采🥋。希望大家都能在書法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天平,走出適合自己的藝術道路🤘,並借用各種不同的書法形式來為作品增色添彩🧗🏿。

講座由意昂体育意昂書畫協會秘書長莫達勇擔任學術主持。
點擊查看原文